您好,欢迎访问武汉星晴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全国咨询热线

13387661060

自闭症康复_自闭症康复机构_武汉星晴语言发育迟缓/自闭症训练康复中心111
您的位置:主页 > 技术创新 > 技术文章 >

联系我们

咨询热线:

13387661060

地址:湖北武汉洪山区卓刀泉路238号雄楚天地1栋12层10号

自闭干预一点通(13)

发布时间:2022-06-26 19:46人气:
只要是自闭症,就没有干预不出来的!
 
自闭症,无论是轻度还是中度,包括语言迟缓,没有干预不出来的。重度自闭症,需要的时间要长一些,仅此而已,没有什么悬念。
在一百年前,如果说火箭能上天,会被讥笑为疯子;
现在再说火箭上不了天,那就是一个傻子。
人的认知,就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从疯子到傻子的过程。
自闭症,从被命名的1940年代起,就被认为是“无药可治”、“不死的癌症”、“需要终生干预”。在今天,自闭症能干预到出来吗?这要看对自闭症的认识和了解!
  一、自闭症是如何来的?
  首先要说明的是,本文所指的是查不出病因的自闭症,也称经典自闭症。凡是由可检测出来的疾病引起的自闭症都称为非典型自闭症:如脑瘫、癫痫、雷特症等。脑部的某些功能受限也有可能用仪器探测不出来,如长期服用精神类药物等,毕竟仪器没有那么的精密。这些“非典型自闭症”要干预出来,首先得消除病灶和起因,恢复脑部的正常活力。
  婴儿出生后,其初始状态就是感觉不灵敏、运动不协调、肌肉无力。从最开始的几无听视觉,手脚活动范围有限,到三翻、六坐、九爬、一走路、说话,这都是神经自然发育的结果。
  为什么说是神经发育的结果,因为神经有三大作用:
  大脑发育:大脑发育就是脑神经细胞发育的结果;但在实际中,一般都把大脑发育和躯干、四肢神经发育区分开来。大脑是否发育正常,部分可用仪器检测,其它部位的神经是否发育正常,只能根据外在的行为表现推测出来。
  传递信号:神经就像一根导线,其一是把身体各个部位的感觉信号传给大脑,使人感知到外界的信息;其二是把大脑的指令传递给身体的各个器官,形成动作和反应。
  增强肌肉力量:神经的发育使其周围的肌肉更加有力,运动更加灵巧,这有点类似雨伞的骨架。
  人的生长都是有差异的,有些快一些,有些就会滞后。如果神经这个导线不是那么的理想,不但传递的信号慢且还会伴随着失真,就会导致感知系统和运动系统出现如下问题。
  1.感知系统:
  视觉:视而不见。沉迷于内心,目光低垂、不望人、不能完全感知外界发生了什么,眼睛摄取的信息量就比别人要少。听觉:充耳不闻。对声音的大小、声音的频率、声音的特色、声音的内容皆不敏感,耳朵能听进去的实质性内容不多。一方面对声音信息反应迟钝,回应就不及时或不回应,这往往也被称为“注意力不集中”;二是对以声音表示的信息接受的少,就学不好讲话,语言能力必然滞后。因为听是说的必要条件、说是听的模仿。
  触觉:皮肤等表面组织对外界不敏感,疼痛感不强、冷热不知。一些孩子口腔感觉不灵敏,进食就会囫囵吞枣、二、三岁还会流口水。
  味觉:味觉特殊,厌恶一些食物的味道,造成偏食、挑食。
  嗅觉:嗅觉特殊,莫名其妙地喜好或厌恶某些气味。
  2.运动系统:
  大运动:肌肉乏力,翻、滚、爬、走、跑、跳等动能发育出来都要晚一些,运动的协调、平衡能力要差一些,走路、跑步不那么稳当,有些孩子甚至到三、五岁还坐不稳、站不住。而在大运动基础之上的一些技能就要受到影响,如跳绳、骑车、滑板、游泳、球类等就不容易学会,生活自理方面就会晚一些。
  手部精细:抓、握、捏、搓等一些功能欠佳,直接影响着孩子的精细动作,拿、码、摆放玩具就不自如,学不会用筷子,握不好笔、写不好字,画不了直线。
  舌部精细:舌神经发育不及时,舌头的运动就不到位、不灵活,音就发不出、发不准。
  人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由于呼气时舌头的运动导致出气道的改变而形成的。舌神经发育不好,舌头的运动就不灵活,发音时就放不到相应的位置:一些音就发不全、有些音就发不清,就直接影响开口说话。
  肠胃蠕动:肠胃神经发育不好,不敏感,肠胃的蠕动周期就会长一些,食物的消化就会慢一些,最后会导致消化不良和便秘。
  大小便自理:控制大小便的神经发育不到位,器官周围的肌肉动作迟钝,大小便就不好控制。
  以上十个问题,所有的孩子都会经历,因为它们就是发育中的一个过程。有些出现的早、显现的少、过程短、消失快,没有产生什么影响,家长还没注意到就过去了。如果这些问题经历的时间过长,在孩子的行为能力上就会有所显现。而其中的两个问题对孩子影响最大:一是舌部精细、二是听觉,它们会导致孩子自闭、语言迟缓。
  1.舌部精细,决定着说话的时间起点。
  说话是舌头运动的结果,放在不同的位置就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再将这些声音赋予不同的意义就形成了语言。如果单独往外呼气而舌头不动,发出的就是单音;如果舌头动作而不配合往外呼气,就发不出音。把话说好需要舌头的灵巧运动。
  口腔就是本人拳头般大小的容量,但人能模仿出来的发音有万个以上,这就意味着,在那么狭小的空间里,舌头要摆出万个以上不同的造型,才能把那些音发出来,的确不易,所以语言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为什么全世界的孩子都是从 “爸爸妈妈”开始说起,一是这几个字最容易拼出来,二是这几个音在语言的初始阶段听的最多。
  舌头上的神经是可见器官中最为精细的,它也是一点点地发育出来的。婴儿过了半岁之后,方能发出“爸爸、妈妈”的音。随着孩子的长大,音就能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发出来,就能拼出更多、更复杂的字和词。正常的孩子到了三、五岁以后才能搞清什么平舌、翘舌,而一些发育晚的,则能把一些简单的“g、k、z、s”等发清楚,那说话自然就会晚。因为太多的音发不出来,一些单字就难以连成句子,形不成有效的语言。
  孩子的舌部精细不好,说话一定会晚,这个是一个自然过程,没有办法改变。好在无论是谁,它一定都能发育到位,异常的少见。因而舌部精细只是影响说话的起点时间,发育晚的开口就晚。虽然通过口腔辅助可以诱发出一些单音,但对那些多音节韵母如iong、iang、uan等却无济于事,最后还是要等这些音大体都能发出来了才能组成字词。
  有些孩子虽能将所有的音都发出来,但相当部分的音发不准,虽然能组成句子,但除了近亲,其他人几乎都听不懂,这也是语言迟缓的一部分,它是可以矫正的,但问题的完全解决也有待于舌部神经的发育。
  国内曾风靡了一阵子的学步车,说是能提早让孩子走路,没多久就销声匿迹了,为什么?没有作用且还有副作用。孩子走路是腿神经为主的神经群发育到位的自然结果,它有它的客观规律,再怎么锻炼都无法改变,没有一个早走的是训练出来的。
  一般来说,舌部精细的发育到位可能会晚上半年甚至二、三年,但都会自然发育正常。孩子能发出、发清所有的音是一种本能,只是时间早晚而已。而只有把所有的音发全了、发清楚了,孩子才能有真正有意义的语言。所以舌部精细决定着孩子说话的时间起点。如果舌部精细发育不到位,过早地干预也无济于事。有些家长抱怨,都干预一、二年了,还是发不好音、讲不出话,那确实没办法。孩子开口是一个靠天吃饭的事情,舌神经发育不到位,怎么教也没什么效果,反而把家长的耐心磨没了!
  听觉,不但决定语言的发展,还是社交的质量保障。
  如果听觉不敏感,其被动社交就不容易发起。所谓被动社交,就是别人发起的社交,也就是搭讪。当听觉不敏感的时候外界的声响就不容易听到,对别人的话语就不能及时回应,或回应不完全,这都称为选择性回应。所谓选择性回应,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爱答不理。如果你对别人爱答不理,被动社交就不是每次都能发起,长此以往,慢慢就没人搭理你了。
  有些家长疑惑,说孩子挺有社交意愿的,能主动去找别的孩子玩,但就是不理别的孩子,问题就出在听觉上。孩子只要有肢体语言,就一定会有强烈的社交意愿,这是主动社交。但若不理会别的孩子的搭话,则被动社交就不能发起,社交就呈现单向性。孩子不听指令,有时候不理人,都是这个问题。
  听觉不敏感,还会引起学习障碍。孩子就不能按照教授者的意思去看、指、认、模仿、复读,学习的效率就低。这就是“注意力不集中”的源头,孩子不但学不好语言、其它的能力也难得提高
  听觉不敏感,听进去的有效话语就少,说出来的就不多。说话是听的复制品,听觉不好,语言发展就慢,仿说频率低、组不好词、拉不长句子,语言发展质量就差。
  语言又是社交的主要形式。语言不好,对话和聊天就成问题,就会形成社交障碍。一次对话只能蹦出简简单单的几个字,那社交很就完结了,形成社交障碍。
  舌部精细不好,说话的时间起点会晚;听觉不敏感,摄入的语音信息量少,就制约语言发展的质量,造成语言迟缓。而一旦语言有问题,又可衍生出一大堆始料未及的问题:
  1.没有语言,认知范围就窄狭。语言是什么?就是将大家熟悉的事物也就是认知扣上一个声音的标签。如喝水的那个容器,大家都把它叫做杯子。能把那个东东叫做杯子,说明你知道它的功能。如果你不能把一个事物用声音表达出来,八成是因为不认识、不熟悉,那就是缺乏认知和常识。
  2.没有语言,记忆容量就小。一个事物,如果不能用语言把它抽象化,基本上就记不住。心理学家很疑惑,为什么孩子记不住二、三岁之前的事情?就是没有语言!因为二、三岁之前没学会系统的语言,孩子不能用语言把之前的事情用语言抽象化并描绘出来,就记不住。因为语言的缺憾,自闭的孩子大部分都记不了多少事,记忆的宽泛性不够。
  3.没有语言,就没法抽象思维。人的思维有两种,一种是形象化的,如画家和建筑家,用图像去想象;一种是抽象化的,如数学家、物理学家等,他们用抽象化的语言去思考:比如物体的形状、运动的速度等等。我们常人所用的绝大部分是抽象思维,是以语言为工具的。比如:我想明天坐高铁去上海,这就是抽象思维,如果没有语言,这个问题想起来就难了。如果一个人缺乏抽象思维而更多地使用形象思维,大脑的运转就会慢很多,反应就不灵敏,就不能前思后想,智商就高不了!
  4.没有语言,就学不到间接知识。人通过直接感觉视觉、听觉、触角、嗅觉和味觉,可以得到直接的身体体验。而唯有通过声音的传输,才能学到间接的知识。在人的知识结构中,99%以上都来自间接知识。间接知识越多,人的知识就越丰富。而那些直接感受,几乎在六岁以前都经历了。所以没有语言,人就缺乏认知和常识,懂不了多少事情。特别是六岁以后,语言的滞后带来的缺憾就越来越大。而在孩子开口之前比如一、二岁,家长都不会感到与同龄孩子有多大的差异。
  5.没有语言,就学不会技能。技能是相对本能而言的,本能是天生的能力,比如翻、爬、坐、走、发音,到点就自然显现出来了而技能就是要通过反复学习而获得的能力,比如说话,会叫妈妈一是要能把m和a组合在一起,二是要知道在众多的女性中,谁是自己的妈妈,这就需要有人教。而语言是人生最基本的技能,也是最重要的技能。
  现代人类几乎所有的技能都是用语言记录、描绘的,它也必须通过语言来教授,没有相应的语言基础,那就理解不了,学不会技能。比如孩子学骑车,不知道什么叫“蹬”、“用力”、“转弯”、那怎么教也学不会。
  6.没有语言,就没法社交。所谓社交,基本就是对话、聊天。出门问个路、买东西付个钱、上医院看个病、结婚谈个恋爱、工作的交接等等都至少需要小学以上的语言水平。没有这个语言能力,别说自食其力,生活都难得自理,就需要有人终身陪伴。
  7.没有语言,就没有规则感。所有的规则都是用语言来记载和描述的,都是用语言建立的。没有语言,就无法理解规则、学会规则、遵守规则。孩子为什么不听话、不守规则?用语言教授的规则听不懂,语言能力不好也记不住。
  8.没有语言,就不容易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人的情绪80%以上是用语言宣泄没有语言这个通道,就容易动怒,动用肢体语言。许多机构天天都在教家长如何去控制或舒缓孩子的情绪,其实把孩子的语言教到“一问一答”就基本解决了。在对话中你能了解孩子为什么不爽就能用语言去做“政治思想工作”!
  当一个孩子不能回应的时候,社交的一半就没了;当一个孩子语言滞后以后,对话就不能持续,社交就不能维持,社交另一半的一大半又没了。这就是自闭症的第一个也是最典型、最基本、最重要的特征:社交障碍。
  当一个孩子语言滞后以后,不但是间接认知,连直接认知都不容易掌握。而认知不宽泛,懂的常识不多,就必然造成兴趣狭窄,这是自闭症的第二个特征
  当一个孩子认知不宽泛、兴趣狭窄时,玩的游戏就不多,就只能反反复复地玩那几样,走那几条老路,也就会被大人认为刻板,这是自闭的第三个特征
  自闭症是如何产生的?就是回应率不高加上语言迟缓引起的!其生理基础就是神经发育迟缓造成的舌部精细没发育到位以及听觉不敏感。这两个问题是主要矛盾,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就消除了自闭症的生理基础。那另外的八个问题是什么?那称为自闭症的平行或伴生问题,有自闭症就有可能出现那八个问题,但他们是相互独立、互不影响的,即自闭症与这八个问题是同时产生的,他们互不为因果关系。这也就像家里停水了,不能做饭,肚子就饿,人不但乏力且心里烦。而与此同时,厕所冲不了会产生异味,衣服洗不了就没有换的。冲不了厕所、洗不了衣服与在家填不饱肚子就是生问题,解决哪个问题都不影响另一个问题。而一旦来水了,系统问题解决了,所有问题就都自然解决了。
  二、自闭症要干预什么?
  自闭症的干预方法千千万万,干预的要点各不相同,但对比一下大、小龄自闭症的异同,就秒懂自闭症到底要干预什么了!
  一般把六岁或再大一些的称为大龄自闭症。之所以定义为六岁,是因为有“二岁到六岁是黄金干预期”一说,虽然这种说法毫无理论依据,但以讹传讹多年,不少人也就信以为真了。实际上只要方向正确、肯花功夫、多大的孩子都能干预出来,干预到正常。
  没有干预出来的大龄自闭症,还是回应率和语言能力有所缺憾,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回应率不高、语言依然滞后的。
  回应率低,遇到他人搭讪不回应或选择性回应的;实际的语言年龄一般在三岁、五岁:能简单地“一问一答”,“你”、“我”不易分清、时间概念尚未建立起来的。认知和心智也就停留在学龄前水平。
  些孩子一般都是在机构没干预出来,有的上了特校、有些进了普校。由于注意力不集中、语言理解能力较差,即使混到初中毕业,语言能力也就停留在学龄前水平,相应地,文化水平和心智也提不起来。
  二是回应不错但语言认知落后的。
这些孩子一般是较轻的自闭症,经过多年的干预后回应率基本达到八九不离十,遇到他人发起社交也就是搭讪能及时回应,社交能有效地发起的。但由于语言水平低、认知能力差,如果对话者不就这些孩子,聊天也就在二、三个回合。
  这些孩子一般都能在普校混到初中毕业,能和同龄孩子进行一般性简单的交往。由于语言能力与同龄孩子相差太远,除了语文能有一些提高以外,数理知识几乎都学不进去,文化和心智水平都不会超过十岁。
  三是回应率不理想,社交不太通畅但语言特别是文字水平能跟得上同龄孩子的,这也就是常说的阿兹伯格。
这些孩子一般能读完高中甚至完成大学学业,自食其力不是问题,主要问题就是与人打交道缺乏技巧,还尚存一些社交障碍,其原因还是注意力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无论大龄还是小龄,自闭症的共性就是回应率低与语言滞后。大龄与小龄最大的区别就是:大龄孩子运动系统的问题几乎都烟消云散,个别孩子可能会终身便秘;感觉系统除了听觉不够敏感以外,别的问题也都自然消失了。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到了五、六岁,孩子的神经都会自然发育到位,那么感觉和运动系统的问题就会消退到不影响人的生活的程度。
  自闭症干预为什么会走偏路,都去解决那些不需要、也解决不了的问题去了。
  感觉和运动系统的问题不是通过干预而加快发育生长了,而是自然发育到位了。神经发育滞后引起的那一大堆问题不用干预,到点就自然发育到位了,而实际上也干预不了。在婴幼儿期拼命去训练什么感统、运动、口肌、精细等等,实际上都是做了无用功!
  为什么听觉不敏感带来的影响难以消除呢?
  人和人之间听觉本来就有差异,且人的耳朵具有一项特性,如果认为某种声音无意义,用不了多久就把它当噪音屏蔽了。
由于从小就听力不敏感,与人互动少,没形成回应的习惯,加上认知薄弱、语言理解能力差,就会把不常听到的人的声音当成噪音屏蔽了就会形成选择性回应,注意力就无法集中到对话者的身上。这样长期下来,语言的发展自然会滞后,且时间越长,差距越大。而听觉的训练需要用语言回应来解决,再多、再频繁、再花哨的体育运动解决不了听觉问题。听觉和生理运动是两个互不挨边也就是独立的问题,没有一丝的因果关系。
  那自闭症到底要干预什么?就是回应率和语言能力。如果回应率达到八九不离十了,注意力能够集中了,就不会有选择性回应了;如果语言能力能够与同龄孩子平齐了,相互间的对话聊天就能持续下去了,孩子就能正常了。
  三、自闭症正常的标准是什么?
  什么是正常?业界通常的说法就是:丢在人堆里普通人看不出来差异。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标准,它是一个主观标准,也就是一千个人眼里会有一万个哈姆雷特。
  一个人正常的基本要求是什么?通俗一点叫聊天、正式一些叫对话,就是有与年龄相适应的聊天或对话水平:它包含了三项要素:
  1.对他人发起社交的举动有回应。也就是对他人的搭讪,八九不离十的回应。不回应他人,把别人晾在一边,被动的社交就不能发起。久而久之,他人觉得无趣,就不愿意发起社交了,也就无法合群了。
  2.有相应的语言理解能力。这需要与他人的知识面也就是认知相匹配,保证别人说的自己能懂。
  3.有相应的语言表达能力。自己有想法,能用正确的词汇和语法连接表达出来,能让听的人懂,实现与他人的沟通。
  能与他人聊天、对话,就有了相应的沟通和学习能力了,而情绪控制、行为规则在能沟通的基础上就容易处理了。
  自闭症的核心问题就是社交障碍:回应率差、语言滞后。而语言滞后,会导致孩子的所有能力都滞后。没有语言,那语言的八大功能就会有所欠缺,人的智商就差,就会被人认为是傻子!
  是不是回应好了,语言达标了,孩子就正常了,也不一定。这两项是一个基础性的问题,它是孩子正常的基本要求。就像火箭一样,备足了燃料才能上天。有了正常的回应和语言能力,通过适当的学习和调整,孩子就能提高文化和心智水平,就容易趋向正常了。消除了自闭症的核心障碍,不是立马就正常了,而是特别容易正常了。能够相互沟通,什么问题都好解决。
  四、自闭症在理论上都可干预出来。
  1.神经发育迟缓是一个暂时性、阶段性的问题。神经发育迟缓带来的感觉和运动系统方面的问题一般在三、五岁都能自动消失,也就是自闭的孩子在三、五岁的时候,无论是大脑智力、还是感觉和运动方面都会比正常孩子一、二岁的时候要强得多。那么从理论上来说,在孩子具备那些基础条件之后,把他们从0岁教起,只要方法得当、抓紧时间,他们就一定能赶得上同龄孩子的。而即使赶到二十岁还差二、三年又何妨呢?成人之间文化和心智相差几十年的比比皆是!
  2.自闭症与正常孩子的差异是量而不是质的问题。无论是小龄还是大龄自闭症,多少都有些回应、有些长度不一的语言。与正常孩子相比,他们回应率要低一些而不是没回应;他们的语言能力要差一些而不是没语言。他们之间量的差异而没有本质的不同,这与成人不能唱出一首完整的歌曲是同样的问题:功夫没下足,没学好!
  所以从理论上来说,只要是自闭症,方向对了,时间用够了,一定是可以干预出来的。之所以现在有高达95%以上的孩子不能正常,是方法的问题,而不是自闭症本身有多大的难度。
  火箭能上天,但用木柴、煤炭做燃料不行!
  自闭症要干预出来,一定要解决回应及语言问题!
   当然,我们能解决回应率低和语言滞后等问题!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