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认知和语言
大理小理
人要有语言,首先得对所说的事物多少有点印象,这就是感知。如果没有一点印象,所说出的话连他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比如教一个两三岁的孩子说“火星”,他可以发出火星(huo xing)这两个音,但这两个音所代表的含义他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用在哪里,他完全不知道。“火星”这个东东对于孩子来说,看不见、摸不着,大人给他也解释不清楚。如果非要给孩子教授一些一点感知都没有的话语,孩子发出的就是“火星”语。
感知是什么?就是通过人的五觉: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所获得的信息。比如听到一个物体发出的声音、看到物品的形状或颜色、闻到一股味道、尝到的酸甜苦辣、感受到它的温度,人们都会对事物有所认识和了解。当从不同的感觉器官对一个事物获得不同的感知时,人对一个事物的认识就逐渐确定了下来,就能从心里明确这个事物是不同于其它事物的,这就是认知。
比如你看到一个篮球和足球,第一印象都是园的;再观察就有大有小,用手按一下有软有硬;再拍一下就发现弹性不同;再看别人玩,一个是用脚踢的,另一个是用手玩的。不断的感知,你就逐步发现和确定篮球和足球是两个绝然不同的东东,这就是认知。以后你再听到篮球和足球的语音或看到这两个单词,你就知道其所指。
认知是什么?认知就是你心里知道事物的一些特性,知道它是一个独特的东西,你能把它和别的东东区分出来。比如幼童,虽然不能开口叫“妈妈”,但他能把自己的母亲同别的女性区别开来,这就是对妈妈有认知。
什么是语言?语言就是认知的声音记号,是事物的声音标签,就是用声音把一个事物与另外一个事物区分开来。你把喝水的容器杯子叫“bei zi”,你把装水的容器茶壶叫“cha hu”,“bei zi”和 “cha hu”就是这两个物品的声音记号,以后你听到别人说“bei zi”和“cha hu”,你就知道这两组声音分别指的是什么东东。
如果把刚才所说的篮球和足球,分别放置在一个相同的不透明盒子里,外人如何知道那个盒子里是什么东东呢?就是在盒子上写一个标签,分别写上“篮球”和“足球”,识字的人就知道哪个装的是什么球,这就是文字记号。如果有些人不识字怎么办呢?就可以在这些盒子上分别放置一个小播放器,不断地播放着“lan qiu”、“zu qiu”。不识字的人听到声音就知道盒子里装的什么了。
那么语言与认知有什么关系呢?既然语言是事物的声音记号,是声音标签,那你必须事先对事物有所认知。如果一个人既不识字又不知道篮球、足球为何物,当他听到“lan qiu”、和“zu qiu”的声音后有何反应呢?就是听上一百遍他也不知是何物,因为他没有这两个物品的概念也就是认知。所以认知是语言的基础,没有认知的语言就是空中楼阁、只是发音者的“自言自语”。就像文章开头所说的“火星” (huo xing)一样,他不知道说的是什么,当然也就不会用,会说也不会用!
要学习语言,必须先建立认知。有些家长认为自家小孩语言很好,只是认知不足,这是不正确的。语言涵盖着认知,语言好认知一定好,但认知好就不一定有语言,因为语言需要学习。但没有认知肯定是没有语言的!有些孩子能喊出“1、2、3、4、5、6、7、8、9”,但他不并知道这些数字的含义,你伸出两个、三个手指头,他都是一脸晕乎。这就像好多孩子会背信息量高度浓缩的“三字经”、“弟子规”一样,除了浪费时间和挤占大脑的记忆空间外,也就是只能在人前炫酷一下。没有认知的语言只能叫语音,它比孩子的自言自语稍微好一些。这就像盖房子,应该先挖地基、砌墙,再盖屋顶,结果你先把屋顶吊在半空了,再去打地基砌墙。这是违背规律的,得到的是事半功倍。
由于要先有认知,所以语言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你先要使得孩子对事物有感知,通过不断的感知来获得认知。有了认知才有了语言的基础。有了语言的基础还得有效的学习。
从认知这个角度来说,学习母语与学习外语也就是第二语言是不同的。由于有了母语作铺垫,学习外语就无须学习认知这一个复杂的步骤,它只需要采用比拟的方法就可以了。外语学习就是背单词和学语法,你基本上不需要有认知。因为你已经有了认知的基础,只是用的母语而已。但学习母语必须先有认知!
比如英语的“notebook”,老师读或写出来你会很茫然、不知其意,但是只要他告诉你就是汉语“笔记本”,你立刻就会明白了。因为你已经有了“笔记本”的认知,它不过在你的脑子里是用母语表示的。如果学习母语“笔记本”,对于一个小孩就比较困难了,不是一句“笔记本就是一个记录事情的小本子”就完事了,这个解释里的信息量对于一个孩子太大,有一个词不懂比如“记录”、比如“本子”比如“事情”,这个解释就是徒劳,他不可能知道什么是笔记本!所以学习母语的第一关就是“认知”,学习母语必须先有认知。
对于有些自闭倾向或各类发育迟缓的孩子来说,感知远没有正常同龄的孩子那么敏感,而感知的缺憾使得认知的积累要慢好几拍,故语言的学习只能采用特教的方式。但不顾认知的积累而采取直接发音的方式就是本末倒置:先把屋顶吊在半空,没有地基和墙体,到头来还是要从基础做起。那些好不容易会发的几个音由于不能在实际应用中加以复习强化,用不了多久就会遗忘。
语言的第二关是语言的声音特性。声音是在空气中传播的,是快速衰减的,一会儿就消失了,它是瞬时性的。声音不像文字,时效较长。你把一个文字标签贴在盒子里,任何时候你一看,就知道里面是何物;但是,对于不识字的小孩来说,你说一个“qiu”字,他注意到了,耳朵听进去了,他就有点印象了,但听进去了不一定就记住了,你得反反复复说上一遍又一遍,直到他记牢了,会用了,且以后还得复习。但如果注意力不集中、听着不经意,这个声音瞬间就消失了,你得不断地重复才能使之产生印象。而这正是自闭孩子的缺陷,他不太能听进去别人的话语。
一个孩子从三个月听得到声音开始到一岁半会叫“妈妈”,一般会听上一万多遍。这里面固然有听觉和语言系统尚待发育完善的因素,但即使在万事俱备开口后,一个新的发音也得听上几百遍才能说出来。他得先听进去,然后试着调动口腔里的那些发音器官:舌头、牙齿、嘴唇、咽腔、鼻腔、咽腔等,再找对各个器官的位置把这个音发出来、发准确,确实颇多周折。我们成年人觉得发音很简单,但对刚开始的孩子是不可想象的。这就像老师教你乐器如二胡,他背着你拉出一个音,让你仿出来,还要拉的准确,还真不是十遍八遍就能完成的。你得要求老师反复拉,自己反复听,不断地尝试对比,慢慢地向标准答案靠近。所以相对于一个二、三岁的孩子,把音发好远比我们想象的困难。
现代社会是信息大爆炸的年代,孩子需要学习的东西越来越多,这使得语言的学习需要更长的时间。七、八十年前,大部分人都住农村,一辈子的活动范围都不超过方圆20公里,脸朝黄土背朝天,一天到晚就是干活、吃饭、睡觉几样,交流所用的语言有三、五百个字、词就足足有余了,说话晚一点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即使五岁、六岁才开口,有个一两年就赶上了。但现在不一样了,一个孩子在入学前要掌握三千左右的词汇,从一岁开始到七岁,每天平均要学一个半才能满足要求。如果一个语言迟缓的孩子在四岁才开始去干预,他每天必须要学习三个词汇才能在上学前赶上同龄孩子。这对于一个幼儿的大脑接受起来还是有难度的!即使一个正常的成年人,每天能记住的外语单词也就十个。而学习外语并不需要感知——认知这一繁复过程。
要用语言把一个事物表述清楚,才能与他人有效地交流,有效地社交,那说话就得连字成句,这需要大量认知的积累。学习语言除了要学习词汇外,还要能把这些词按一定的规则组合起来,也就是语法。语法正确,别人才能听得懂,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语言能力。
我们从一个苹果开始,孩子首先要认识且说得出“苹果”,然后要知道“吃”,通过“吃”及相应的动作与相关物品的组合如“吃香蕉”、“吃饭”、“吃香蕉”、“吃面条”等等几百个组合使得他知道“吃”字用在这些物品的前面而不是后面,才能正确构成一个短语“吃苹果”,因为他不可能懂得你的说教“动词吃要放在名词食物的前面”;当他再学习人称代词“我、你、他”,通过N多次的练习把“我”用在“吃苹果”的前面;再学习数词、量词“一”、“个”;再学习颜色“红、绿、黄、蓝”等;再学习形容词“大”与“小”。在经过如此漫长且反复的学习、把相应的认知、词汇填补以后、把词组合的秩序摆放正确之后,孩子才能将句子依次拉长:苹果、吃苹果、我吃苹果、我吃一个苹果、我吃一个红苹果、我吃一个红色的大苹果。如果没有这些过程,孩子的语言就不能拉长,就不能完整地表述一件事情,也就不能一问一答,达到与他人社交的要求。
一般来说,孩子在一岁半就应该开口说话,能把“妈妈”、“爸爸”的发音和自己的父母对应起来,能简单地说“要”、“是”、“拿”等动词,这就是简单的语言。如果孩子在二岁半还不能把这些简单的说出来,其语言肯定是滞后了,那就要想办法干预:也就是为孩子填补认知、提升语言。而当你为孩子解决语言滞后的问题时,一定得清楚两点:要从感知、认知才能过渡到语言,这是一个不能颠倒的顺序;第二是要树立起足够的信心和耐心,一个一个字地去码,一个一个词地去教。一个孩子在学龄前需要掌握的词汇就三千多个,每天教会二、三个,好一些的可以教三、五个,坚持下去,也就是二、三年的时间,孩子的语言一定会建立起来,赶上同龄小朋友的。而只有语言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准,孩子将来才有可能实现生活自理、自食其力。
要阅读更多的相关文章,可关注公众号“武汉星晴”或上“星晴特教网(xingqingteji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