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和语言
武汉星晴 大理小理
摘要:人的语言是如何出来的?语言问题如何解决?怎样才能出主动语言?
一、声和音
什么是声?物体的振动,带动空气振动,传到人的耳朵里,就成为声。不同的振动频率也就是振动的快慢形成不同的声。
人是如何发声的?肺部呼出的气流经过气管到喉头,喉头里有两个相当于簧片的声带,气流穿过声带时就带动其振动,就发出了声。声带薄的、振动的频率就高、发出的声就尖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音高;声带厚的,振动频率就低、声就低沉。底气足的声就大、反之声就小。
音是什么?一般来说,没有意义的响声称为声;带有信息的、有含义的声称为音。发声和发音在意义上略有不同,但在实际应用中并不刻意区分。
人的音是怎么出来的?人发出的声是很单调的,最原始的就是“啊”。这个“啊”称为元音,顾名思义,就是人最原始的音。元音只有简单的几个,它们直接从喉头发出后形成。当声也就是这些元音经过口腔、鼻腔里的那些器官:咽腔、牙齿、舌头、口腔肌肉、上下颚、嘴唇、鼻腔时,这个别一下、那个挡一下,振动的频率等要素就发生改变,就生成不同的音。如“b、p、m、f”、“ang、ong、in、ing”等。声是音的基础材料、音是声的加工品。
汉语中有23个声母、24个韵母,声母与韵母的结合就组成了410个音,每个音又有四声,就成了1200多个读音。
二、什么是语言?
什么是语言?汉语中把人所发的1200多个音赋之于不同的意义,音和音之间按一定的顺序连接起来就成为语言了。比如“wǒ”表示“我”、“yào”是“要”、“chī”是“吃”、“fàn”是“饭”,把他们有规律、按顺序连接起来,就是表示“我要吃饭”。它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就是一句简单的语言。
语言就是音的标记,每一个发音标记着不同的事物。不同的音之组合代表着不同的事物含义。而不同的语言就是音的不同标记。比如汉语的书,读着“shū”,在英语中,书就是“book”。
不同的语言是由不同的民族发明的,是老祖宗的约定俗成。要会说一种语言,就得按照祖辈传下来的习惯去发音、用他们规定的顺序也就是语法把音与音连接起来。任何一种语言不是张口就来的,都是需要学习的!
三、语言是如何出来的?
1.具备先天条件
让人能发出那1200多个读音的那一套东西称之为人的“语言系统”,这个语言系统又包括两套东西,一套是硬件也就是“声音器官”:喉头、声带、咽腔、牙齿、舌头、口腔肌肉、上下颚、嘴唇、鼻腔;声在这套东西里发出并组合成了不同的音。人要发出音,这套系统必须完整;另一套是软件也就是大脑里的“语言中枢控制系统”,它调动“声音器官”去不同的位置,就发出了特定的音。这套软件是人的神经系统,称之为“语言中枢控制系统”。
语言系统的那套硬件也就是“声音器官”是人生来有之的,除了喉咙中的声带是专职——专门为发声而“设”的以外,其它的都是兼职的。咽腔、牙齿、舌头、口腔肌肉、上下颚、嘴唇、鼻腔是呼吸、消化系统的器官,是供人吃喝和呼吸气用的。当婴儿从娘肚子出来“哇”的一声啼哭,就宣告这套发声器官是完善的,声带是没有问题的;如果孩子的呼吸和进食无异常就表明咽腔、牙齿、舌头、口腔肌肉、上下颚、嘴唇、鼻腔都没有什么可挑剔的。因为这些部件在发音时起的作用就是对气流的阻碍,相当于一块挡板,其大小、构造至多只会影响发音的质量而不能决定是否能发音。一般来说,如果孩子能够啼哭、能够自言自语地发出一些声音,声音能连续、圆润,就说明这套硬件系统是正常的,除非医院能查出毛病来。极端的情况,只有唇裂、颚裂和舌体异形会影响发音,需要外科手术矫正。这些情况的比例很小,连万分之一都不到。
那么这套硬件系统是如何影响发音的的呢?就是各自摆放的位置!它们摆放在什么位置就相应地发出什么音,如果位置不对,发出的音就含混,甚至有些音还发不出。这是怎么造成的呢?大脑对这些发音器官的调动不灵便,这就是“语言中枢控制系统”发育不完善、或功能不到位,也就是那套软件出了问题。
发音的软件也就是大脑里的“语言中枢控制系统”,这套软件是神经系统。孩子能否有效地发音决定于大脑对发音器官的控制。这套系统我们看不见、摸不着,往往会被忽视。如果这套系统被压制了、被损伤了,或者尚未发育到位,则人们的话语就会受到影响。为什么大部分小孩会在接近两岁的时候才开口?因为这套系统发育到此时才开始起作用;为什么有些脑溢血病人会失语?为什么有些头部受过外伤的会言语不清,就是这套“语言中枢控制系统”的作用被破坏了、被压制了,不能正常工作了。
“语言中枢控制系统”是一套神经系统,它在婴儿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不断完善,在二岁之前,这套系统开始启动,孩子就能把一些音转变成语言了,开始学说话了。一般来说,这套系统在四岁之前就会发育就位。有些迟缓的,要到六、七岁才能发育充分,此时该发的音才能发出来、该发的音才能发清楚。如果这套软件系统没受到过损伤、孩子的大脑也没什么疾患,孩子到了二岁以后发音还不清、有些音发不出来,在医院也检查不出原因,就会怀疑这套系统没有发育到位,称为“语言系统发育迟缓”。一般来说,单纯的 “语言系统发育迟缓”都带有遗传性,近亲中应该有说话晚的。
2.需要后天的学习
人能正确地发音并不能自发地说话,因为语言是一套约定俗成的东西,是先人定下规律的,那就需要学习。如果不学习,孩子就只会发声,自言自语地瞎嚷嚷,你不明白他在表达什么意思。
如何学习语言呢?第一个环节就是对事物有认知,就是在心里知道哪些东东是做什么用的。比如你住到了外国的旅馆,不用人引导你,你在房间里就知道怎么有水喝、怎么上厕所、冲水、整理床铺睡觉,这就是认知。但你不会外语,晚上蚊香器没蚊香片了,你打电话给服务员谁也不懂谁,最后就只能拿着蚊香器去找服务台比划,解决问题。这就叫有认知无语言。知道事物的一些属性和用途但不知道怎么说,就叫认知。
在语言康复中,年龄相对大一些的孩子语言出的要快一些,因为他们对周围的事物都已经有了相当的认知,跟着大人说也就是仿说就把问题解决了。而那些刚两岁的孩子懵懵懂懂,好多东西是做什么用的根本就不懂,你必须要先让他先有认知!
对事物有了认知以后就要给其贴上音的标签,做上音的记号,通常的说法叫命名,也就是学说话。比如你是孩子的父母,你抱孩子前都会说“爸爸抱、妈妈抱”这就是父母对孩子给自己命名,我是你的“爸爸妈妈”。把父母分别贴上“爸爸”和“妈妈”相应音的标记;再以后逐步地会告诉他“喝奶”、“喝水”、“吃饭”、“我要玩”等等,从一个字到词、到短语、句子,随着孩子的长大,这些过程的不断重复,就把语言建立起来了。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又包括那些重要的环节呢?
一是听、听进去。聋子是天然的哑巴,讲的就是听在语言中的重要性。
为什么要强调听进去?不是有了听力就能学会语言。许多孩子听力均无异常,但语言迟滞,问题就在没听进去。这好比我们许多成年人在卡拉OK,边听边聊,有些歌听了不下几百遍,但一句也不会唱,心不在焉!
有些孩子也经常性的“心不在焉”,你叫他不回应或不完全回应,雷大的声音他头也不抬,实际上就是没听进去。行业里称之为“共同关注力”问题,实际上就是一种注意力缺陷。如果你教给他的话他没听进去或听的次数不够,他就不可能学会。就像我们听一首歌一样,没有足够的次数根本就唱不出来,道理是一样的。
学习语言的第二个环节就是所谓的“感觉统合”。为什么说是所谓的“感觉统合”?因为它一个假设的理论,真的还是假的无法证实。就是当你听到一个声音后,就尝试着发出来,然后把尝试发出的音与那个发出的标准音进行比对,发现差距后再行调整,直到把这个音发清晰了。这也好比你在试着玩一件乐器,当你听到老师奏出一个音后,你不断地在自己的乐器中摆弄模仿,直到发出和老师相同的音为止。感觉统合能力强的,可能一两遍就发准了,不好的就可能要好多遍,最差的就不一定发的准。但无论如何,能发出来音是没问题的。气流从肺部到口、鼻腔、你只要会调动那些调音器官,总是能发出音来的,准不准是另外一码事。一把二胡,你只要动手,总能出点声音,好不好听是另外一回事。所以“感觉统合”至多是影响音准,在不断的“统合”过程中把音发清了,而靠“感觉统合”来出语言纯属无稽之谈!
声音发出后,还要记得住。一个是记忆力的问题,另一个就是要多复习,这是个显而易见的问题。
第四步就是用,如果不用或用的少,就会退步了,这就是“用尽废退”。孩子为什么会用语言?就是用语言能带来好处和便利。现在许多家庭都是四个甚至六个成人围着孩子,孩子不用张嘴就把所有的需求都满足了,语言上出问题就是必然的。
四、语言问题与应对
1. “语言中枢控制系统”不起作用。
如果孩子的“语言中枢控制系统”根本就不起作用,大脑就不能调动口鼻腔的那七件套:咽腔、牙齿、舌头、口腔肌肉、上下颚、嘴唇、鼻腔与气流的有机联动,使其发挥作用,孩子就不可能发出有意义的音,这就是天然的哑巴。解决这个问题有赖于医学。
2.孩子无听力。
如果孩子一点听力都没有,就不可能发音,因为发音需要听进去后再模仿,所以聋子是天然的哑巴,要说话必须有听力。
3.心不在焉没听进去。
有听力还不行,还得听进去。有些孩子存在注意力缺陷,经常性的处于“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沉迷状态,没有所谓的“共同关注力”。虽然外界声响很大,但孩子几乎都没听进去。而没听进去与没听力是一样的,是学不会说话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用特教的方法使其能集中注意力,能跟着老师一起学会语言。
4.没有说话的习惯或欲望。
许多孩子连一些基本的欲望都没有,吃、喝、穿、用、玩都被家里被动地满足了,如两小时喂食一次、一天喝八次水,还没想玩玩具就塞到手里了,孩子连表达需求的机会都没有,怎么可能有语言?有些孩子在有了认知和简单的语言学习之后,还习惯用肢体动作表示自己的要求,此时家长就应该逼迫其用语言来表达,使其养成说话的习惯,这样就会把主动语言培养出来。
5.存在感统失调的问题。
学习语言中的一个环节就是所谓的“感觉统合”。如果存在“感统失调”,孩子就可能难以感觉到自己的发音与基准音的差异,不能把发音器官调整到准确的位置,导致准确发音不准。如果“感觉统合”
理论成立的话,那就应该做相应的“感统”训练。
6.“语言中枢控制系统”不完全作用。
如果孩子因为脑部疾患使得发音的软件“语言中枢控制系统”的作用不完全,如果孩子的“语言中枢控制系统”发育还不到位也就是“语言系统发育迟缓”,则就不能有效地把发音那七件套咽腔、牙齿、舌头、口腔肌肉、上下颚、嘴唇、鼻腔和气流有效的组合起来,发音就会含糊不清甚至有些音发不出来。一般来说,“语言中枢控制系统”的作用不完全,同时会伴有吞咽不畅、咀嚼困难、舌头运转不灵、不会吹气和吸气等毛病,因为这些器官原本的作用就是呼吸和进食,它们在发音中起的作用个就是兼职。如果本质工作做不好,兼职一定会出问题。
当“语言中枢控制系统”的作用不完全,发音器官就不能各就各位,发音就不准、甚至有些音发不出来;说起话来就含糊、有些想法就不能用语言来表达。解决的方法就是发现发音不准的时候要“纠音”、音发不出来的时候要“构音”。但由于有些孩子“语言中枢控制系统”发育不到位,有些问题要等到发育完善的时候才能自然解决。如果因脑部疾患或外力损伤导致“语言中枢控制系统”不能工作到位,某些发音问题就难以解决。
7.如果有唇裂、颚裂和舌体异形,则会影响发音,需要外科手术矫正,其比例很小,在孩子中连万分之一都不到。
8.语言环境不佳
如果孩子家庭的语言环境混杂,则孩子的发音就无所适从,语言就会不清晰,因为孩子并不知道哪个是正确的、哪个是不对的,他会把不同的发音混在一处,讲起话来含糊不清。这个需要净化家庭语言环境,在对孩子说话时把语言统一起来。
五、如何才能出主动语言?
什么叫被动语言?就是你问一句他答一句,在被迫的情况下说话。而主动语言就是在遇到事情需要表达时自己能主动张口说话。
孩子在什么情况下才有主动语言呢?一是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础,这个并不需要有多大的词汇量,有多深厚的认知基础。有些一岁多的孩子要吃要喝的时候就会主动地叫唤“妈妈”,有些孩子主动要求“抱抱”,这就是主动语言,其实此时掌握的词汇量也就一二十个。
孩子什么时候能有主动语言呢?就是当他想达到某种目的了,而除了用语言来表达而别无它法的时候;就是当他想达到某种目的,使用语言是最优也就是最便利的时候。所以要使得孩子有更多的主动语言,家里必须保持一个饥渴的环境,使得孩子有所期盼、有一定的欲望,否则,家里把孩子的吃、喝、玩、睡都主动满足了,孩子要出主动语言就困难了。
语言在人的言行中占有绝对重要的位置,它是认知的体现、思维的载体、社交的工具、记忆的放大器。如果语言缺位,人的智商就会滞后。同时语言也是各种技能的载体,几乎所有人类的技能都是奠基在语言基础之上的。语言缺失,人的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将大打折扣。如果发现孩子有语言问题,请尽早予以干预,争取早日康复!
如对文中观点有疑问,可关注“武汉星晴”或上“星晴特教网”予以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