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自闭症能好?
星晴教育 大理小理
内容提要:自闭症可分为几种?那些自闭症容易康复?如何判别孩子是哪类自闭症?康复的难点、时间和花费。
一、自闭症可分为几种?
自闭症是一种现象,是一种病症而不是病源,就像咳嗽一样,它是一种症状而不是病源本身,扁桃体发炎、肺炎、支气管炎、食道划伤、嗓子干咽、异物卡住了或者人们的故意,都会咳嗽,如果把咳嗽当成一种病来治疗、不论青红皂白都用止咳药物,要止住咳嗽是困难的。自闭症也一样,引起的原因至少有以下8种:(1)大脑各种病变和损伤;(2)语言系统发育迟缓;(3)智力发育迟缓;(4)全身发育迟缓;(5)注意力缺陷;(6)注意力过敏引起的多动症(7)语言环境不好;(8)行为不当。
当一个孩子出现下列三种行为的大部分:(1)语言问题也就是语言滞后,该说话时没开口、该说清的时候说不清;(2)社交问题也就是与同龄孩子不能有效地交往、不能玩在一块;(3)行为问题也就是有一些不为人所接受的习惯如频繁地转圈圈、开关门、坐电梯、爬高、下地下室等。当用自闭症ABC量表来测量时,评分就可能超过相应范围,被诊断为自闭症。
如果我们还用传统的理念,把自闭症当成一种病源、只用一、二种固定的方法去干预,注定有绝大部分无法康复。只有辩证施教,对症下药,自闭症才有康复的希望。
二、哪些自闭症容易康复?
在这8种原因导致的自闭症中,哪些是不能完全康复的、哪些是完全可以康复的、哪些是容易康复的、哪些是不容易康复的呢?
首先我们把不容易康复的划分出去。用现代医学仪器如核磁等能检查出大脑有器质性病变的比如脑瘫、癫痫等,这类原因也就是(1)引起的自闭症是不容易康复的。大脑病变会限制人的智力,而智力受限又会使智力的五大要素: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分析力和想象力比常人低下,其学习能力就差,语言和各方面需要学习的技能就不容易掌握。虽然通过系统的培训能够提高语言认知和自理能力,但由于接收慢、能记的少,在相同的时间和环境里所掌握的就总比常人少,总比常人要“差一点”。如果医学不能解决这类患者的病变问题,则其导致的自闭症就不能够完全康复。
在西医儿科,医生都希望孩子的问题属于这一类,因为这类问题是他们用医药等手段能控制的;但如果病症不能消除,则孩子的智力永远跟不上常人。而相对康复机构来说,对这类孩子的干预,只能去填补认知、提升语言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让他们尽量接近常人,也就是做到哪算到哪,尽量往好的方向靠!
其次我们把特别容易康复的摘出来:语言环境不好(7)和行为不当(8)。
语言环境不好的第一类:如果一个孩子所有的欲望都毫不费力地满足了,他就没有需求、就没有开口说话的欲望,最终会导致语言滞后以致被诊断为自闭症。
有一个3岁多的孩子,除智商和语言稍显落后外、没有发现其它任何问题。问询家长后得知,家里是开小超市的,孩子从小就放在超市里玩,吃喝随便拿,几乎不外出,也不与别的孩子交往。
人类的语言是为了帮助其生存的,由于这个孩子的所有需求都毫不费力地得到了满足,他无需发声、无需向他人求助就把所有问题都解决了,所以他无需言语、也不舍得出去和小朋友玩,最后被诊断为自闭症。
现在许多家里都是父母、祖辈四个人甚至六个人围着孩子转,生怕孩子饿了、渴了、冻着了,比如一天要喂八次水、每两小时吃一次,孩子几乎不用有所表示就把所有的需求都满足了,这样会导致孩子发声困难、生活能力甚至智商低下。
语言环境的另一个例子。一个2岁半的孩子,同样是智力不显差异,但智商和语言稍显落后,被诊断为自闭症倾向。经了解,孩子的父亲说本地方言、母亲讲的夹生普通话、请来的保姆讲外地方言。这个孩子什么话都能懂一点,但哪一种话都不完备。
同样一个孩子,别人家讲统一的语言,孩子只需集中力量学一种语言,这个孩子相当于要学三种语言,在同等的时间内,他只有付出三倍的努力才能在语言上赶上同龄人,其语言能力肯定会滞后。而语言滞后的严重后果就是自闭症。
行为不当也就是原因(8)引起的自闭症。有些孩子特别自我、做事独立特性行、我行我素,目中无人,毫无规则感和集体意识,也有可能被诊断为自闭症。
一个学龄儿童,都一、二年级了,上课常开小差,老师在上面讲,他自己玩自己的,有时还下位,下课也不和同学玩,学习成绩不好,被诊断为自闭症倾向。
经我们观测,孩子各项智力、智商指标均无异常,说话伶牙俐齿、比我们有些大人还流利。关键问题是:孩子天生有些自我、家里人比赛着宠着,事事不达目的不罢休。这样的孩子心里不会有别人,不会换位思考,心中毫无规则感,我行我素习惯了,所以在集体环境里视若无人。
剩下的五种中,都属于有些技术难度的,最容易解决的是语言系统发育迟缓,越往后的难度越大。
语言系统发育迟缓
一些孩子在语言发育过程中,某阶段会出现暂时的落后,医学上称为"发育性语言发育迟缓"。这样的孩子大多表现出能听懂大人说的话或部分话语,比如能听懂家长的一些简单的指令性话语,如走、坐、吃等一些基本生活需求词语。但说话较少或较晚,而且词汇量也不及同龄儿的水平,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较理解能力明显滞后。
从症状上讲,孩子除了语言迟滞外几乎无异常,对外界的声响几乎100%有回应,身体发育、运动、思维能力正常。突出的差异就是有些音发不出来,能发出来的音也有些含糊不清。
人的语言系统有两套东西,一套是硬件也就是发音器官包括猴头、声带、咽腔、牙齿、舌头、口腔肌肉、上下颚、嘴唇、鼻腔。其中猴头和声带是发出声音的,叫发声器官;咽腔、牙齿、舌头、口腔肌肉、上下颚、嘴唇、鼻腔起的作用就是通过各种组合作用调出各种音色,这些器官就称为调音器官。
人的这套硬件发音系统是生来有之,到了二、三岁就发育完善了。一般来说,如果孩子能够啼哭、能够自言自语地发出一些声音,就说明这套系统是正常的,除非医院能查出毛病来。
孩子能否有效地发音的另一大因素是大脑对发音系统的控制。大脑对发音的控制系统称为“语言中枢控制系统”。语言系统发育迟缓,主要指的是这套系统也就是语言中枢控制系统尚未发育完善。
人能发出的声音可分为两类,一是元音,就是只通过发声器官就能发出的比如“啊”,“欧”张口就来;另一类是辅音,就是声音从发声器官出来以后还要通过口、鼻腔的调音器官的摩擦调制产生新的声音,这叫辅音,也就是调音器官调整后出来的声音,比如汉语拼音中的b、p、m、f等声母。声母是否能发出、发好要依据大脑的意念对口腔内调音器官包括肌肉、舌头、牙齿、嘴唇、口腔、鼻腔六个器官和气息的有效控制。这也好比一件乐器,谁上去都能弄响,但要弹奏出曲子来需要手指间的协调。弄出声响就好比人的发声,弹奏出曲子就相当手指间的配合。人的喉咙、声带发声是天然的,但发出相应的音则需要口鼻腔内各种调音器官的配合。
调音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大脑同时调动那六个调音器官才能合成出来。当孩子从母体出来的第一声“啊”开始,到把汉语拼音中的所有音素都发齐,需要语言中枢控制系统的发育完善,一般要两三年的时间,正常的在三岁之前就完善了。而硬件软件具备之后,音是否发的好、能否说好话还需要有人示范和教授。
在孩子的生长过程中,大脑的发育使语言中枢控制系统越来越完善、对发音系统特别是调音系统的控制越来越精准,所发出的音素也就越来越多,语言就会越来越丰富,从而使人的语言易变多彩。但由于有些孩子的语言中枢控制系统发育比较慢,对调音器官的控制不到位,有些音发不好、有些音发不出来,这就是语言系统发育迟缓。
语音系统发音迟缓的特点是孩子的舌头等生理器官不灵便、咬合、咀嚼略显困难,但孩子的智力及认知不显异常,对照汉语拼音表逐个检测,就会发现许多声母不出来,这就会影响孩子语言的发展。
多数情况下,语音发育迟缓具有遗传性,孩子的直系亲属中应该会有说话迟缓的。
注意力缺陷
1.注意力不集中引起的自闭症
有些孩子经常性地处于一种“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沉迷状态,也就是行业所说的“注意力不集中”或缺乏“共同关注力”。叫他不回应或不能100%地回应,不望人、眼神不对视或不追随,这就是注意力缺陷引起的注意力不集中。
由于存在注意力缺陷,外界的声光信息很难进入到人的大脑,使得孩子不能接收到有用的信息,从而不能有效地感知客观世界,就很难有认知并会产生语言滞后等现象,导致自闭症。
注意力缺陷主要有两大问题,一是语言滞后,二是对人不回应;对人不回应可以看成是没有社交意愿,不愿搭理他人,当然就不会有互动和社交。
2.注意力过于敏感引起的多动症
有些孩子的注意力特别敏感,眼神特别好,时时刻刻都处于兴奋状态,外界的一丝一毫的扰动都能吸引其注意力,引起身体反应或躁动,这就是由于注意力敏感引起的多动症。由于心神不安定、能学习和记忆的东西不多,语言认知都滞后,且不能安心下来与同龄孩子有效地社交互动,最后会被诊断为自闭症。
全身发育迟缓
全身发育迟缓就是孩子在成长发育过程中比同龄的小朋友生长缓慢,表象就是身高、体重、头围的量值都会普遍偏低。其表现一是语言迟缓、二是思维缓慢、三是运动动作往往会慢一拍。
由于孩子全身发育迟缓,自然地,智力发育也同样会处于迟缓之中,从而会像智力发育迟缓一样,引起自闭症。
全身发育迟缓和智力发育迟缓有相同的地方,就是都有智力发育迟缓,全身发育迟缓特殊的地方就是身体等生理指标都比同龄孩子要差一些,但智力受影响的程度比智力发育迟缓要轻一些。
全身发育迟缓一般都有遗传因素,父母中的至少一个一般是母亲会显得矮小一些。
智力发育迟缓
智力发育迟缓,也称精神发育迟缓,智力落后、或心理发育不全,是小儿常见的一种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社会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其言语、注意、记忆、理解、洞察、抽象思维、想象和心理活动能力都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从而导致孩子被认定为自闭症。智力发育迟缓的表象一是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非常短,但对外界的声响几乎都能回应,二是记忆力较差,记忆的长度及深度都非常有限,三是分析力和想象力差,典型的就是对自己感兴趣的吃的或玩的,不像同龄孩子那样能“想方设法”去争取。在生理上一般伴有流口水、走路不稳或大运动失衡等现象。另外对大小便的控制可能会晚于同龄孩子。
以上这五类自闭症的康复其相同点就是语言康复训练,把迟滞的语言填补起来,但提升语言只是解决了问题的表象,如果不解决根源,语言康复训练完成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落后。而根子的问题——无论注意力缺陷还是各项发育迟缓,都是生理发育迟滞。而生理发育的迟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会有所弥补。通过针对性的训练,可以加快发育迟缓部分的生长速度,加快孩子的康复过程。这五个问题中,语言发育迟缓迟或早会自然发育到位;如果任其发展,全身发育迟缓会率先发育完善,其次是智力发育迟缓、最后是注意力缺陷的完全弥补。但经过针对性的训练,注意力缺陷会首先得到弥补;也可以这么说,注意力缺陷引起的自闭比全身发育迟缓或智力发育迟缓容易康复!
三、如何判别孩子是哪类自闭症?
最好辨别的是(1)大脑各种病变和损伤引起的自闭症,有医院相应的诊断证明。对于这类原因引起的自闭症,我们也只能尽量填补孩子的认知、提升语言,实现生活自理,无限接近自食其力的目标。最终的康复结果还是依赖于疾病的治疗。
特征明显的是注意力缺陷(5):对外界的声光刺激不回应,或回应率达不到80%。拍拍手或叫他的名字、在眼前弄出一些声响,如果他的反应不好,再加上语言迟滞,基本就可判断是注意力问题。相应地,注意力过于敏感引起的多动症(6),眼神变换快,坐不住,心定不下来,语言滞后。其最显著特征是眼神敏感。
这两种原因引起的自闭症,都需要经过语言康复训练和对注意力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三种发育迟缓中,最好判断的是全身发育迟缓,身体等生理指标明显会比同龄孩子小一圈,有些孩子的父母个头也显矮小,带有明显的遗传特点。智力发育迟缓的有些孩子脸上挂像,有的到二、三岁了还控制不住口水,走路或跑步不稳当,显示大脑对相应器官的控制不精准。语音系统发育迟缓的特点是发音不全或不准,其他方面基本无异常。
家庭语言环境不佳引起的自闭症除了孩子语言滞后外几乎看不出什么别的问题,而行为问题引起的自闭症在接触中可明显感到孩子娇生惯养,心中无人、没有规则感和服从感。
四、康复的难点、时间和花费
自闭症的康复,重点要解决孩子的语言、社交和行为问题。这都是表象,难点是找到引起自闭症的原因。找到原因并辩证施教,康复就变得简单了,其实自闭症的整个康复过程并没有什么技术含量,90%以上都是简单重复性工作,是一个语言学习和心理辅导工作,也无需什么复杂的器材工具。
学龄前孩子应掌握的汉语词汇将近3000个,而自闭症孩子每天能学进去的也就一、二个或三、五个不等,能力最好的也不超过十个。一年240个工作日,最多也就2400个。所以认知的填补、语言的搭建至少在一年。社交的启蒙、技能的学习、规则的掌握,也不是一天、二天就能完成的,就是把语言和社交的内容都教会了,要治根也就是针对各种身体发育迟缓的训练则是一件旷日持久的事情。只有身心迟缓的部分追赶上来了,自闭症才能得到根本的康复。而有些孩子又是混合型的,所以整个过程会略显漫长。
一般来说,由于语言环境问题或行为不当引起的自闭症,因为不涉及到身体发育问题,经过3-6个月的干预可以康复。对于因各种发育迟缓问题包括注意力缺陷引起的自闭症,轻的需要一年、中度的二年半、重度的三年半或者更长。关于康复所需时间估计只是一个平均数,如果干预不对路,也可能终身都不能解决问题!
由于语言环境问题或行为不当引起的自闭症,平均康复费用会在1.5万元以里,轻度自闭症会在5万左右,中度则需要10万,中度偏重的需要20万。由于孩子智力生长和发育的特点,越早干预的孩子花费就相应多一些。因为年龄小的孩子接受能力、记忆以及认知的基础都要薄弱一些,学习就显得困难一些。
经过多年的研究,我们虽然在理论和实际康复中取得一些突破,但由于自身发育问题引起的自闭症的完全康复最终要依赖于孩子本身的成长发育,我们的训练只是能缩短这个过程,迟缓的部分何时能追赶上来是一个未知数。我们能做到就是下面两点:
(1)孩子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好,每天都进步一点点!
(2)效果的显现会比行业平均水平要快一些、要好那么一些,别处花一万元在这里花五千就足够了。
五、自闭症(孤独症)ABC量表
《自闭症行为量表》——ABC量表,是一个检测孩子自闭症程度的工具。由于是孩子的近亲或老师代为回答问题,所以不一定客观。特别是知道评分规则后,会有意识地向轻的方向倾斜,影响评估结果。但无论评分结果如何,如果您的孩子有语言滞后等现象,存在着行为问题,迟与早都是需要解决的。所以家长不要纠结孩子是不是、轻与重的问题,重要的是解决问题。
表中列出57项自闭症儿童的行为特征,包括感觉能力(S)、交往能力(R)、运动能力(B)、语言能力(L)和自我照顾能力(S)五个方面。
要求评定者与儿童至少共同生活3-6周,填写者与儿童生活至少半年以上的教师。
评分时,对每一项作“是”与“否”的判断。
把“是”的项目积分累计;
总分≥31分为自闭症筛查界限分;
总分>53分作为自闭症诊断界限分(参考值)
原作者提出该量表的筛查界限分为57分。
1 喜欢长时间自身旋转。(4)
2 学会做一件简单的事,但很快就忘记。(2)
3 经常没有接触环境或进行交往的要求。 (4)
4 往往不能接受简单的指令(如坐下、过来等)。(1)
5 不会玩玩具(如没完没了地转动、乱扔、揉等)。 (2)
6 视觉辨别能力差(如对一种物体的特征、大小、颜色、位置等辨别能力差)。(2)
7 无交往性微笑(即不会与人点头、招呼、微笑)。(2)
8 代词运用颠倒或混乱(你、我分不清)。(3)
9 长时间总拿着某种东西。(3)
10 似乎不在听人说话,以至让人怀疑他有听力问题。 (3)
11 说话不合音调、无节奏。 (4)
12 长时间摇摆身体。 (4)
13 要去拿什么东西,但又不是身体所能达到的地方(即对自身与物体的距离估计不足。(2)
14 对环境和日常生活规律的改变产生强烈反应。(3)
15 当与其他人在一起时,呼唤他的名字,他没有反应 。(2)
16 经常做出前冲、旋转、脚尖行走、手指轻掐轻弹等动作。(4)
17 对其他人的面部表情或感情没有反应。(3)
18 说话时很少用“是”或“我”等词。(2)
19 有某一方面的特殊能力,似乎与智力低下不相符合。 (4)
20 不能执行简单的含有介词语句的指令(如把球放在盒子上或放在盒子里)。 (1)
21 有时对很大的声音不产生吃惊反应(可能让人想到他是聋子)。 (3)
22 经常拍打手。(4)
23 大发脾气或经常发点脾气 。(3)
24 主动回避与别人的眼光接触。 (4)
25 拒绝别人的接触或拥抱。 (4)
26 有时对很痛苦的刺激如摔伤、割破或注射不引起反应。(3)
27 身体表现很僵硬、很难抱住。 (3)
28 当抱看他时,感到他的肌肉松驰(即他不紧贴抱他的人)。 (2)
29 以姿势、手势表示所渴望得到的东西(而不倾向于语言表示)。(2)
30 常用脚尖走路。(2)
31 用咬人、撞人、踢人等行为伤害他人。(2)
32 不断地重复短句。(3)
33 游戏时不模仿其他儿童。(3)
34 当强光直接照射眼睛时常常不眨眼。(1)
35 以撞头、咬手等行为自伤。(2)
36 想要什么东西不能等待(一想要什么,就马上要得到)。(2)
37 不能指出5个以上物体的名称。(1)
38 不能发展任何友谊(不会和小朋友来往交朋友)。(4)
39 有许多声音的时候,常常捂着耳朵。 (4)
40 经常旋转碰撞物体。 (4)
41 在训练大小便方面有困难。(不会控制大小便) (1)
42 一天只能提出5个以内的要求。 (2)
43 经常受到惊吓或非常焦虑不安。 (3)
44 在正常光线下斜眼、闭眼、皱眉。(3)
45 不是经常被帮助的话,不会自己给自己穿衣。 (1)
46 一遍遍重复一些声音或词。 (3)
47 瞪着眼看人,好像要看穿似的。(4)
48 重复别人的问话或回答。 (4)
49 经常不能意识所处的环境,并且可能对危险的环境不在意。 (2)
50 特别喜欢摆弄、着迷于单调的东西或游戏、活动等(如来回地走或跑,没完没了地蹦、跳、拍、敲)。 (4)
51 对周围东西喜欢嗅、摸或尝。 (3)
52 对生人常无视觉反应(对来人不看)。 (3)
53 纠缠在一些复杂的仪式行为上,就像缠在魔圈里(如走路要走一定的路线,饭前或做什么事前一定要把什么东西摆在什么位置,或做什么动作,否则就不睡不吃。(4)
54 经常毁坏东西(如玩具、家里的一切用具很快就给弄坏了)。 (2)
55 在2岁半以前就发现孩子发育延迟。 (1)
56 在日常生活中至少用15个但不超过30个短句进行交流。(3)
57 长时间疑视一个地方(呆呆地看一处)。(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