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闭
——自闭是如何得的?
自闭是一种遗传病,也就是天生的。说它是遗传的,家长会疑惑,我们祖祖辈辈不是好好的吗,怎么会遗传一个自闭孩子?
从性格上来看,自闭可以看成一种极端内向的特例,不愿与人打交道,其中的父母一方必有一个是内向沉默的,而两个都"沉稳"的偏多。自闭孩童不过是把这种内向发挥到了"极致"而已,使得自己几乎与外界封闭了,成为了自闭。比如有的人长的很极致,比起父母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就是吸收或放大了父母双方的优点;而自闭则吸收或放大了父母沉默、内向的性格。
——自闭从何时开始有的?
自闭是1930年代由美国和奥地利的病理学家命名的。他们发现一些孩子不善言语、不与人交往、行为刻板,就命名为autism,中文译为自闭。1940年代在美国的孩童中间,大概几千人才有一个,而现在, 几乎60个新生儿中就有一个。
既然是一种遗传,自闭自古就有,但比例没有那么高、也没有现代那么严重。成语"贵人语迟"中的语迟指的就是自闭,因为自闭的所有问题几乎都是语迟造成的。当时的自闭就是说话晚,但到一定的时候还是能说话,到了当代,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不那么"善于言语"。
自闭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关于自闭,现代医学有许多的检测方法和手段,就是根据与正常儿童言行的对比,如果滞后到一定程度,就诊断为自闭,大的原则就是"不善言语、不与人交往、行为刻板"。其实判断自闭的方法极为简单:如果一个孩子在视力和听力都没有缺陷、大脑基本正常的情况下,处于"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封闭状态就是自闭。所谓"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就是外界虽然有光、声的变化和刺激,他就是不怎么反应!对外界信息无反响,无形之中就形成了一种学习障碍:学不进知识,认知缺失、语言建立不起来。
——自闭能治愈吗?
遗传的缺憾,只能弥补、不能治愈。比如有的遗传性的脱发,吃什么药都不能长处茂密的头发。要想弥补这个天生的缺憾,要不植发带假发,要不然就理光头。先天的功能缺失只能弥补,不可医治。医学上有人宣称能够治愈自闭都是没有根据的,遗传的东西是不能治疗的,因为生来如此,但可以通过其它手段予以改变,比如单眼皮割成双眼皮。自闭也一样,通过外界的干预是可以填补认知、提升语言能力的。
自闭能自愈吗?
相当比例的自闭是可以自愈的,但其自愈的时间不能确定。古语的"贵人语迟"说的就是自闭自愈以后一般发展得比较成功,现今经常有人"摘帽"就是摘掉了自闭的帽子也就是自愈。当自闭者走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封闭状态时,他就开始有自学能力了,就开始自愈了,通过不断的学习,就能趋近常人了。所谓自闭,就是因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不能接受外界的信息刺激,导致学不进认知和语言,从而出现"不善言语、不与人交往、行为刻板"等问题。有些人经过一两年或更长一段能自动走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种状态。那些宣称治愈自闭的实际上都不是治疗而是自愈的结果。这就像男孩要长出"喉结",每个少儿的时间分布都不一样。有些着急的,就去打针、吃药、推拿、拔罐,结果终于长出来了。如果不?就长不出来了?但不幸的是,有些严重的特别是女孩可能一辈子都不容易走不出来。
——自闭者是傻子吗?
自闭儿童的智商都不高,如果不加干预,不用特殊的方法予以教育,许多自闭的认知都不高过二岁的孩子,好一点的也就是五六岁的水平。
但自闭是一种后天的傻,它与"先天"的傻如脑瘫、唐氏综合症、智力缺陷是有区别的。所谓后天的傻是说智力并无缺陷、主要是不学习造成的,如聋哑盲人,如不进行有效的特教,也都是傻子一个。
所谓后天的傻和先天的傻的区别是智力和智商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混淆了智力和智商。智力是一种天资,而智商是后天学习、应试教育的结果。我们常常听到人们议论一个天资聪明但家境不好的孩子"可惜了",就是说,这孩子智力不错,但环境不好,没有学习的条件,不能成才也就是不能形成高智商。
物理上有一个做功与力的关系的公式,功等于力与移动距离的乘积。就是不但要有力,还要移动,这才形成做功。智商也一样,就是智力与学习的共同作用。有智力不学习形成不了智商。自闭孩童看上去愚钝,就是智商低下,因为大脑没有灌进去认知。许多自闭的记忆力和运算力都相当不错,有些可能超群。关键问题是,学不进东西。只要经过科学有效的教育和培训,自闭者的智商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我曾经的几个同事,明显都带有自闭的特征,但都是硕士毕业,现在都有很好的职业和薪水,养家糊口不是问题。
现在定义的自闭,称为自闭谱系。什么叫谱系,基本上就是把语言迟缓、智商不高的儿童都归为一类,这个不太科学。有些孩童是在生产过程中大脑受到了伤害、有些是吃错了药而使得智力受损的、有些明显是天生智力不高的,智力明显有缺损,但在孩童期间,他们的基本症状都与自闭相似。但不是智商不够、语言能力不行的都是自闭,他们的教育方法是不一样的,前景也是不一样的。智力不高者是"不能"、自闭是"不会"。不能是指能力有限制,不会是指没有学会!不能与不会是有天地之差别的。相对于自闭,智力受损或受限者的教育方法要简单地多,但智商只能达到一个较低的水平。一个大猩猩经过训练,其智商达到了87,但你再怎么努力的教授,它就是87,智力水平限制了。而经过有效的学习和培训,自闭大多能达到常人的水平。
——自闭儿童的问题很多吗?
自闭儿童确实不同于正常儿童,即使经过干预和培训,他们也比一般孩子显得"内向"。由于自闭孩童的认知都明显滞后,一个五六岁的孩子通常只有一两岁孩子的认知,所以其行为都会显得那么的幼稚和小儿科。但目前社会上是把自闭儿童的行为问题妖魔化了,认为他们的绝大多数问题都是自闭特有的。事实上,他们的问题或说99%以上的问题都不是他们特有的,都在正常孩童中出现过。只不过,正常孩童出现的时间更早、频次更低、不良习惯更容易更正。由于自闭儿童学习功能的缺失、他们的认知还停留在二岁或更早的阶段,所以在大人看来,他们的行为就是问题行为。一个六七岁的孩童,只有一两岁的心理,其行为一定和生理不相称。另外,自闭的认知不能自我更新,所以他们的行为就会反复高频次地出现,令人烦恼。
——自闭的问题行为为什么总是那么顽固?
因为自闭孩童是处于"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状态,第一,外界发给他的纠偏指令他听进去没有?一般是没听进去!因为他本身就经常性地处于封闭状态;第二,你发的指令他理解了没有?大人一发怒,叽叽咕咕一大串他根本就不知道你在说些什么,何况还是带有情绪的,他本来就语言缺失、认知不足;第三,他是否有接受指令的兴趣?比如自闭孩童经常会开关门,大人让他别这么做。如果他听进去了、理解了,那么不玩门你让他玩什么?从行为科学的理论来说,产生一个行为必有一个动机,小孩的动机就是门好玩,开关起来有响声、有动感、有回应。如果你不让他玩,那就得有一个他更感兴趣的玩法来替代,久而久之,形成新的习惯,这个毛病就改掉了。
每个自闭孩童都不一样吗?
是的,每个自闭孩童的情况都不太一样,出现的问题都各不相同。这不是说自闭是多么的难对付,只要方法得当,掌握了大的原则,解决问题的措施并无差异。
从更大的集合来讲,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每个自闭者都不一样。从小的方面来说,如果是饿了,每个人的饭量也是不同的。但街上卖的馒头包子都是一样的、标准化的,不可能因为你的饭量分开来卖。但我们应该记住一点:只要是真的饿了,没有包子解决不了的问题!
——自闭是精神病吗?
业界都把自闭归为精神病一类残疾,星晴教育持有不同的见解。
关于精神病是这样定义的:精神病指严重的心理障碍,患者的认识、情感、意志、动作行为等心理活动均可出现持久的明显的异常;不能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动作行为难以被一般人理解;在病态心理的支配下,有自杀或攻击、伤害他人的动作行为。
自闭孩童有几个符合以上定义的?所以医学界或在残疾人分类中把自闭分在精神病一类,这是件令人遗憾的事情。
精神病指的是大脑机能活动发生紊乱,而自闭是大脑的功能不均衡,导致不能学习,致使认知和智商低下。 精神病可以通过药物来抑制,减缓其症状,但自闭没有药物可治,因为他是大脑功能的失衡、也就是某些方面的缺失。大脑的功能分布几个方面,自闭的分布与常人有些不一样,某些部分功能弱化了。这好比手动挡汽车,精神病是档位错乱,你挂一档可能实际上在三挡上前行、挂二挡可能就成了倒挡,也可能挂所有的挡都挂在了倒挡的位置上。而自闭者,挂几挡还是几挡,但有些挡位就是挂不上。经过修复,大部分的挡位功能都能正常。要不然,特教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绝大部分自闭者都内向,也就是安静,对人没有攻击性。偶尔他们推人撞人,也就是把人当玩具了,经过纠正是可以杜绝的。
——发现孩子有自闭怎么办?
首先是要了解一些有关自闭的基本知识。如果确认是自闭,就无需再求医问药了,无数实例都已经证明,此举就是耗费钱财和时间。通过相关专家判断孩子症状的严重程度,预估未来的发展情况和目标再来规划相关的干预措施:是实现生活自理还是能融入社会达到自食其力的生活目标?
有些自闭能自愈,但何时能自愈,谁也不知道!因为没有人能判断谁能自愈?谁何时能自愈!这个是一个难题,没有人敢给你打包票。但自闭的程度是可以检测和观测出来的。发现得了自闭后,关键是要做好两点:一是要训练语言提高认知。比如在孩子三岁的时候发现了问题,其二岁到三岁之间的知识点就是一个空缺,就需要填补,不填补,后面的学习基础就差。另外就是辅助其尽早走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状态。脱离了"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状态,这个孩子就有希望了,就能逐渐步入社会了。
发现孩子是自闭以后,要与专业培训机构一道制定干预计划。无论孩子将来如何,填补认知、提升语言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这是一项专业技能,前期的重点在机构这边,但家长也是可以学习、配合、模仿的,毕竟孩子的大部分时间和生活的重点都在家里。经过一段的专业培训,如果孩子的认知和语言能达到学龄前儿童的水平,孩子的行为塑造能达到融入社会的基本要求,孩子能够走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封闭状态,那孩子就基本正常了。
如果一个孩子最终不能走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封闭状态,通过学习,智商还是不能上升到合理水平,则只能期望其生活能够自理、今后在无人照顾时能够生存下来。
——如何判断机构是否专业或靠谱?
从事自闭干预的机构林林总总五花八门,基本都是商业性的,都号称有效果,如何区别它们的优劣?
第一是效果的体现:每天进步一点点,或每三天进步一点点!
因为是特殊教育,所以机构的水平主要体现在如何教和教什么内容上。除了极个别的,只要掌握了特教的基本方法、教一些什么内容,多少都能教会一些认知和语言。所以第一个标准就是孩子每天都能进步一点点,差一点的最多三天就能显示出来。如果一个孩子连续几个三天都没有任何进步,说明这个机构已经黔驴技穷了。网上有一个炫耀案例,说教一个新来的孩子认识"碗",坚持了两个月,终于教会了。
如果这个孩子能够学会说"碗",最后一次终于会了,说明前面的教法都是不对的,经过不断的试错,终于蒙对了。另外,为什么一开始就要认识"碗"?
第二是特教方法和内容:这些应该是家长可以重复的,也就是学得会的。机构的特教方法和所教的内容虽然每家不同,但在实施后,家长应该是可以复制的。教几个孩子没有什么困难的,对自闭孩子,困难的是耐心和时间。而且孩子大部分时间都是和家长在一起生活,填补认知和提升语言一定需要家长的直接参与,因为我们是教孩子生活的技能。
所以衡量机构是否专业的标准就是:看得见效果、学得会方法和内容。
——家长是不是要成为专家,孩子才有希望?
如果家长都成为了自闭干预的专家,还要机构干什么!对自闭的干预,绝对需要家庭的配合,因为我们的近期目标就是使其生活自理,而自闭孩童的生活基本上都是在家庭成员间进行的。由于机构的专业性,它要对自闭孩童的干预制定计划、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怎么教、教什么。在进行先期性的工作后,大量的工作就是重复练习和泛化,这些都是简单重复性的劳动,就是需要在家里完成的。一个专业的机构,是无需家长进行创造性劳动的!
——ABA、DTT、PRT分别是什么意思?
这些都是当今最流行、最有效的自闭干预方法的简称。
ABA是科学的应用行为分析疗法,Applied Behaviour Analysis的简称,是一种结构化的教育方法。它可把要教授的技能分解成可执行的行为单元,用特殊的手段对每一个行为单元进行培训直到掌握,最后把已掌握的行为单元串联起来形成更为复杂的行为,表现在语言、模仿、游戏技巧、社会交往等。
ABA是在自闭干预时最常采用的行为疗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现在许多方法都是在ABA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DTT 的英文全称是"Discrete Trial Teaching",中文可译为"回合式操作教学法"或"分解式操作教学法"。DTT是 ABA的具体教学操作方法。DTT是一个非常具体,非常系统的教学方法,越来越多的孤独症康复训练都使用这个教学方法。它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①将每一项要教的技能(skill)分成小的步骤,然后一步步地练习;
②强化性(intensive)教学,反复训练每个步骤;
③使用提示帮助孩子做出正确的反应;
④使用强化物及强化手段。
PRT 关键性技能训练法
自闭孩童有大量的认知需要填补,有太多的语言需要教授,这是一个治标的方法且工作量繁复。PRT认为:应训练和提高自闭孩童的以下五个方面的关键技能:学习动力、共同关注力、自我管理、主动性社会交往和社会智力,从而使得他们掌握自我学习的能力,达到治本的效果。
——自闭孩童的未来在哪里?
从生活的角度来说,一个自闭孩童的未来无外乎三种:生活不能自理、生活自理、自食其力。大部分孩童经过干预和培训后,认知和语言能趋近正常人,能走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封闭状态,能达到自食其力的水平。但在未来的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带有一些自闭的特征:性格偏内向,与人交往的欲望不强,做事程式化。从好的方面说就是一板一眼、十分认真,执行力强。从不好的方面来说,就是刻板、老套。从智力方面来说,自闭的记忆力和运算力都可能比平均水平高一些。一般来说,从事自然科学方面的工作,更能发挥他们的特点,也就是尽量不要直接或过多地与人互动。另外有些只能达到生活自理的水平,就是在无人帮助的情况下能打点自己的生活;极少部分可能需要他人的照顾才能生活。
如果不干预而听起任意发展,不排除有些人能自愈。但由于学习障碍,绝大多数的智商高不了,其生活难以自理、需要专人照看,比聋哑、盲人还要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