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感觉统合
感觉统合练的是体育。
1.什么是感觉统合?
感统,感觉统合,全名“感觉统合训练”,其初衷是为了解决“感觉统合失调”。1972年一个美国学者突发奇想,如果人的五种感觉同时都争先恐后地涌入大脑那该怎么办?大脑处理不了,那人不就抓狂了吗?所以感觉就必须统合好,有个先后秩序。为了证明“感觉统合失调”的存在,就罗列了婴幼儿一些常见的问题:
(1)手脚笨拙,身体动作不协调、不容易掌握平衡;
(2)动作慢、没有上进心,缺乏自信心,脾气暴躁,粗心大意;
(3)上课不安分、好动、小动作多;
(4)怕黑、怕旋转、闭上眼睛容易摔倒;
(5)手腕力度不足、手指小肌肉不灵活:不会拍球、画不了直线、写字不好,作业拖拉;
(6)手眼不协调:常常写错字、抄错数、颠倒偏旁,看到的和写的不一样,粗心大意;
(7)手耳不协调:听的和写的不一样,听写常出错,唱歌跟不上节奏;
(8)身体和大脑不协调:控制不住、上课动来扭去、坐不住、姿态不正。
(9)沉迷,不愿抬头,总喜欢自己玩自己的。
(10)注意力不集中,做事经常分心;常常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老师要求的课件上。
基本上,只要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存在的偏差或不如意,那就是“感觉统合失调”,
无所不包,无人没有,因为没有一个孩子是标准的。对于孤独症和语迟的孩子,那问题就更多了。正好,也没找到这些问题的原因。“感觉统合失调”理论就趁虚而入,成为这些行为问题的根源,感觉统合训练就成为了干预的主要项目。而一些商家又利用家长的焦虑心理,乘势扩大感觉统合失调的范围,把本体觉、前庭觉、触觉等塞进了感觉统合中,使感觉统合成为一个堂而皇之的少年常规培训科目。
2.不存在的假设
感觉统合是一种假设,就是一个结论没被证实之前,先假设如此,就是“如果怎么样”,“就会怎么样”。正如几百年前的“地心说”、“日心说”一样,但后来都被证实是错误。感觉统合也如此:它就是一个杞人忧天的问题,不存在的问题:
(1)没有同时的感觉。严格意义上来说,在时间上不可能有两种感觉同时进入大脑,世间所发生的事情都是有先有后的,没有同时发生的事件。当然,这一条也无需那么的严格。
(2)注意力有排它性。大脑有一个注意力,它是感觉进入大脑的阀门。当有几种感觉不分先后涌入大脑时,注意力只容许最强烈的感觉进入大脑,以此同时,这个阀门就把其它的感觉通道部分关闭了,其它的感觉就被暂时抑制了,只有感觉的刺激程度特别强烈时,注意力才能被切换。注意力的排它性是大脑的一种本能,其就是为了维持注意力的稳定性,使人能集中精力处理当前的事务。当驾驶员边打电话边开车时,注意力就维持在听觉上,只有当视觉的信号特别强烈时,注意力才会再次转回到眼睛上,此时风险可能已经就发生了,许多道路交通事故就是这样发生的。
注意力的排它性就是平时所说的“一心不能二用”。有些人看似在同一时间内能处理两种事物,那不过是经过训练后注意力快速切换的结果,那也是有先有后的。音乐演奏时边看曲子边弹琴,那是长期练习形成的惯性。如果一心能够二用,那就无需那么刻苦练习了。乐器练的就是肌肉记忆,动作的惯性。
(3)人体里并没有起感觉统合作用的器官。由于是用注意力来调节和控制感觉进入大脑,所以人体类并没有专设器官来起感觉统合作用,因为它不需要。
(4)感觉统合失调所列问题都不是独立的,都是其它行为问题的问题。它们在感觉统合出炉之前早就存在,各有说道。多动、坐不住属于多动症的范围里,不动、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太从沉迷,属于注意力的范畴;走路晚、说话晚、大小便失控、平衡感不好、跑步不稳、不能起跳、手部精细不协调等属于神经发育滞后的范畴;写不好字、成绩不好属于没学好。没有一个问题是感觉统合独有的。没有独立的症状,那么感觉统合在理论上就不能够成立。
3.没有一个人是感觉统合好的。
按照感觉统合理论,只要是存在其所列举的那些问题,那不但没有一个孩子不是感觉统合失调的,连成人的感觉统合也是有问题的。有些人终身都没练过书写,那字迹一定工整不了;有些人一辈子都大大咧咧、做事不认真,那是修养问题。孩子从呱呱落地到长大成人,在此过程中,每人都有着自己的不足,毕竟他们年龄轻、认知不足、记忆力不好、规则意识不强、各项能力都差强人意。没有一个十全十美的孩子,尤其是男孩,调皮、好动、学习成绩差一点、风险意识弱一些,这些都是成长的“烦恼”。所以在感觉统合训练中,男孩明显要多于女孩。如果是每个人都有的问题,生来如此,那就是本能,原本就不是问题。就像人类看不见紫外、听不到超声破,那就本来如此,是练不出来的。而能练出来的都是人的技能,所有技能都是熟能生巧,巧能生精,是反复多次练出来的,不是感觉统合出来的。类似多动、上课下位等是规则意识不强;上课坐不住,那是因为听不懂老师讲课,没有兴趣;害羞、自信心不强,那是一个心理问题,表扬太少、批评过了;运动不协调,其一是运动神经发育不到位,其二就是练习少了。这些问题的改善,都需要对症施治,不是通过感统训练就能解决的,实际上感统训练并没有且也不能解决所列的任何问题。
4.感觉统合理论早已被抛弃了。
经过四十年的研究和实践后发现,所谓感觉统合失调的各种症状都是别的病理上都有的,感觉统合失调并没有独立的症状:儿童的任何行为偏差都可归结为感觉统合失调,又可以不是感觉统合失调,因为别的病名都能把感觉统合失调的所有问题都分门别类地包含进去,感觉统合训练在实际上也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效果。2012年美国孤独症委员会在发布的调查报告中就明确表示,“感觉统合训练”为无效的孤独症康复方法,感觉统合训练不能证明是解决所谓“感觉统合失调”的有效方法。当然,既无“感觉统合失调”,何须“感觉统合训练”?早在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把“感觉统合失调”这个病名从《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中剔除了,也就是说,“感觉统合失调”已不是一个病名了,人类再也没有“感觉统合失调”了,其实人类从来就没有过“感觉统合失调”,其它动物也没有!
与国内如火如荼的势头相比,感统在其发源地美国已经偃旗息鼓了,其不再成为青少年干预的必需项目。在美国的医疗保险目录中,感觉统合这一项已经取消。如果孩子要进行感觉统合训练,那就得自费。
5.感统是伪科学
科学的理论必须符合三个条件:可测量、可重复、可证伪,而感觉统合并没有一个相符。
(1)可测量:感觉是否能同时进入大脑以及大脑是否能同时处理都没法测量,因为在现实中不存在类似问题,没法度量。即使是创造条件让两种感觉能够同时进入大脑,大脑一定是按照自己的优先级轮流处理。就像遇到雷雨,有一点常识的一定是先避雷再躲雨。而没有常识的就会到大树底下避雨而忽视了雷击的风险。大脑是能够根据利弊来处理不同感觉同时涌入大脑的,实际上雷雨也是分先后的。
(2)可重复:感觉统合失调的症状虽随处可见、手到擒来,但不是因为不同的感觉同时进入大脑。一个孩子能不能起跳、会不会画直线,让他安安静静、从从容容去做也都如此,与什么感觉进入大脑没有关系。一个字写得漂亮的即使环境嘈杂也不影响什么。所以感觉统合失调并不可重复。
(3)可证伪:感觉统合失调所列出的问题没有一项是它独有的,与其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同样,感觉统合失调的那些问题也可归罪于:
行为性心悸:在发生行为时,由于紧张,心跳微微颤抖,导致行为失衡,就会出现各种偏差的产生;
神经阻塞:大脑发出指挥信号要经过神经传输到运动器官,如果心理紧张,神经就会发生临时性阻塞,动作就会产生延时和变形,导致各种失误。
左右脑不协调:左脑管抽象思维的,右脑管形象思维,如果两边不能同步,则动作就不协调,产生失误、偏差。
记忆输出不统合:任何一种行为都是一段心理记忆和肌肉记忆的组合,如果这两种记忆的输出不统合,那动作就会发生偏差。
这些假设与感觉统合一样,既无法证实也无法反驳,都是子虚乌有的。
6.感统成了“万金油”
由于诊断时的不严肃,商家的片面宣传,家长也没有辨别能力,感觉统合训练就成了解决孩子行为问题的“万金油”,包治百病,同一套动作可解决两个相反的问题:
(1)它既能解决孩子的多动、坐不住的问题,也能解决孩子不爱动、沉默不语的问题;
(2)它既能解决注意力不稳定、也能解决注意力不切换的问题;
(3)它既能解决孩子转久了就晕、也能解决转久了不晕的问题。
作为一种方法,能同时解决两个相反方向的问题,这是牵强附会的,让人无法接受的,是不科学的。这就像有一种药物,失眠的吃了可以酣睡,贪睡的吃了又能按时醒来。
7.感觉统合的用处
作为一种风靡的运动项目,感觉统合训练还是有它一些优点的:
(1)满足了部分家长的心理需求。
孩子有行为问题,家长不愿意承认和面对,忌讳孩子有病、忌讳求医,正好“感觉统合失调”是一种可以接受的说法,符合心理预期;
缓解了部分家长的焦虑。当今的家长都惧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对孩子的任何缺点都是零容忍,所以就期望通过各种途径来矫正孩子的行为,而“感觉统合训练”正好能“包治百病”。
孩子说不好话、写不好字、坐姿不对、好多、学习成绩不好,这都需要长期的教育和练习形成良好的习惯,都需要家长下功夫。当市面上有一个自称不用家长费力就能解决问题的方法,正中下怀。
(2)貌似有效
把婴幼儿成长的一系列问题说成是“感觉统合失调”,又把孩子成长过程中各类问题的自然改善说成是“感觉统合训练”的效果,这是“感觉统合理论”最神奇的地方——自圆其说了。所以给许多家长的感觉就是“感觉统合训练”有效,从而使之树立了口碑。
(3)所有的运动都能加速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对改善睡眠和消化、促进生理发育都多多少少有些效果,“感觉统合训练”作为一种花式体育运动也不例外。虽然花式无用,但运动还是有益的。
(4)能提高运动技能。
走平衡木、骑羊角球、踩单车、滑板俯冲、荡秋千,这些都是运动技能,让孩子学点确实有益无害,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5)能形成规则意识。体育项目都有一系列的程序要求,既能锻炼身体,而每一套动作都得反反复复按照一个程序去做,能够强化孩子规则意识。
感觉统合训练就是一套体育运动,而适当的运动都是有益无害的,但它对青少年的行为问题并没有针对性,没有“治病救人”的效果。
由于无中生有的感觉统合打开了商业之门,成为了一个无效果、无风险、高收益的生意,一些无良商人就乘势把本不属于感觉统合范围里的“本体觉失调”、“前庭觉失调”、“触觉失调”纳入了感觉统合的范围。
- 本体觉
1.教科书上的定义
关于本体觉,教科书是这样定义的:
本体感觉,又称本体觉。是指人不通过感觉器官对自己所在位置的一种深度感觉,是指感受肌肉、肌腱、关节和韧带等深部结构的感觉,是对关节、肢体、运动和受力作用的感觉。
由于本体感的存在,它使得人们不用看阶梯也能轻易上下楼;不用照镜子,也能用手摸到眉毛或鼻子;开车时不用低下头,踩油门的脚随时可以换踩刹车;蚊子叮身上任何位置.不用眼睛看.便可用手打蚊子,这就是本体感觉的作用。本体感觉在英文称为身体地图.有人称为身体形象.好像我们大脑中有一张自己身体的地图.所以不用重新看,大脑可以随时掌握身体的任何部位。本体感是一种高度复杂化的神经应变能力,也是大脑可充分掌握自己身体的能力。从简单的吃饭脱衣服、写字、骑车到高难度的体操、体能动作都需要本体感的功能。
如果本体觉失调,则会出现一系列与感统失调所列的类似问题。
关于如何矫正本体觉失调,与感觉统合一样,就是那些能包子百病的体育运动。
2.人类不存在本体觉
人类的本体觉,是对人体各器官空间位置的一种感觉,它并非独立存在,是人体协调运用各种感觉主要是视觉和触觉形成对身体器官位置习惯性认知的结果:
(1)人体的生理构造使得自己能非常方便地感觉到身体位置的变化:行走步伐具有一致性,如果道路平坦,阶梯无变化,则无需视觉帮助调整,反之则需借助视觉。
(2)人的双手刚好能摸到身上的任何一个部位,其结构正好能触及到几个重要部位:向上弯曲刚好触及嘴巴、方便进食;向下能方便地触碰到生殖器;向下后方刚好触及肛门,能处理大便后的清洁卫生; (3)本体觉是通过人的感觉获得的:人的关节在运动时带动周围的肌肉,相互之间的压力和温度就让人感受到位置的变化;手指要精确地摸到身体的各部位,必须借助视觉和触觉的帮助。
(4)本体感是长期训练、习惯后的结果:
一个娇生惯养的孩子,上学后如厕就不会自己擦屁股,而即使是成人,调换一只手也会感到不灵便;
脸上沾上饭粒,如果不借助触觉,不照镜子就难以清除;
健身房和舞蹈教室都备有硕大的镜子,就是因为练习者不能天然地感觉自己身体各部位的位置,要经过长期训练才能熟悉。
人长期与自己的身体打交道,通过眼睛的视觉和自身的触觉,通过不断的重复形成惯性,就可以大体地得知自己身体的部位而不用感觉,这是训练的结果。
驾驶员在开车时能大体感觉到四个轮子、车头、车尾的位置,这并不是人类有“车体感”,是长期习惯的结果,换辆型号不同的车就不灵了。
本体感是身体感觉的一部分,并非独立存在,所以本体感所带来的问题都是空穴来风。
三、前庭觉
前庭只起着单一的防御作用。
前庭是人体平衡系统的主要末梢感受器官,长在头颅的颞骨岩部内的内耳中,由三个相互垂直的半规管和球囊、椭圆囊组成,里面充满着内淋巴液。液体随着头颅的运动而流动,在三个相互垂直的半规管中也就是一个立体坐标中显示着相应的刻度,使人得知自己与地球平面的相对空间位置,形成空间感觉,从而可以让人体对不合适的位置和姿势进行调节,保持人体平衡。
前庭提供的感觉并未超出视觉、听觉和触觉的范围,但因为这些感觉还要经过大脑评估后才能做出反应。而个人风险意识的不同,最终的反应也不一样,有些人就会因此出事故。前庭觉是在这些感觉的基础之上再提供一道防线,一旦人体出现危险的不平衡状态,通过强烈的生理反应如头晕目眩、恶心、想吐等方式迫使人们立即停止这些危险的举动,改变现状,杜绝风险事件的发生。
前庭觉器官是一套内置器官,随着孩子的增长而发育成熟。由于其镶嵌在耳朵内侧、大脑中部,人体对它的保护比心脏还要严密,出现问题的几率微乎其微。特别是青少年,前庭觉的发育都会在正常的范围之内。
婴幼儿的平衡感不好是因为神经发育迟缓导致的,与前庭觉无关。如果冲滑板、荡秋千就能调整这套平衡系统,使其向好的方向转化,那同样轻微的振动、抖动就都会激活前庭,产生头昏、目眩、恶心、呕吐的感觉,那人就不能活动了。如果能把前庭觉训练的迟钝一点,那么遇到危险的状态就不能报警反应了。所以前庭觉不能被训练,它是人体的一种本能,是长定了的。如果觉得孩子的前庭觉异常,可到医院通过前庭功能检测、变位试验等确定,在医生的指导下康复。民间所谓的那些前庭觉训练,不过就是一些特殊的体育项目而已,与前庭毫无关系,也改变不了什么。
与其它感觉器官不同的是,前庭觉并不会主动去摄取信息,是一个被动的防御机制,不到万不得已不起作用。
孩子说话不需通过前庭,所以前庭对语言发展并无影响;
人类思考不经过前庭,前庭不影响逻辑思维能力;
注意力不由前庭产生,它受感觉、兴趣和行为规则影响,与前庭无关。
前庭觉是天生的一种本能,不能训练也无需训练。有些人爱晕车,只能慢慢适应,一辈子也无法改变。
民间关于前庭觉的标准是极不科学的:转三圈头晕就是前庭觉失调,难道闭着眼睛转十圈都不晕就正常了?
四、触觉
触觉的作用不到整体感觉的3%。
触觉是人体表皮的一种感觉,它是用来探测人体所承受的压力和温度的,主要是起防御性的作用。当人所承受的压力和温度发生变化时,它会向大脑报告,促使人体采取及时的防护措施。如果人的触觉不敏感,不会通过疼痛或冷热感受予以警示,则人身就容易受到伤害。曾经有一对双胞胎,没有触觉,在玩耍时就不知疼痛,三天两头就骨折。但因为没有疼感,虽然四肢缠满绷带,但依然我行我素,上蹦下跳不亦乐乎,让家长深感头疼,且无法医治。
(1)触觉是有边界的,无法拓展。
像人体的感觉一样,触觉也是有范围的,可触摸的温度上下都有限、压力太大了也承受不了。通过训练虽可提高人的忍受力,那是把皮肤表面磨成了茧子后适应了,是触觉更不灵敏了,不是感觉变的更好了。
(2)感觉系统是相互独立的、互不影响的。
人的五种感觉系统是并联关系,也就是井水不犯河水,是相互独立的,否则一损俱损,发生一点风险整人就玩完了。其它感觉是否灵敏,与触觉无关。触觉训练不改变其它感觉,没有可能通过触觉训练使人变得耳聪目明。
(3)在人的信息来源中,触觉最多占整体感觉的3%。如果孩子仅通过触觉就能认知世界,那其它的四种感觉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如果只能通过触觉来认识世界,那培养出来的就是一个傻子,因为触觉只能感受到压力和温度的变化,只能丰富这两方面的认知。反复触摸同一样物件而不加解释和旁白并不能增加孩子的认知,每天触摸不同的物件,没有人教,孩子也不能知道是什么。
夜以继日地让孩子训练触觉,摸起了茧子,触觉就钝化了。
每夜仰望星空,如果没有行家指导,看到的就是繁星点点,连北斗星都找不到,不增加任何天文知识;
就是拥有高倍的显微镜,没有人教授,是分不清细胞和细菌的。
过多的感觉并不能自动地增加孩子的认知,如果不用心,都会随风而去。要在孩子感受的同时让他“知”,不知就形成不了认知。
五、运动
运动不具有针对性。
感觉统合就是一些特殊的体育运动。
对于人体来说,适量的运动都一样,具有普遍性的优点,但对疾病、行为问题都没有针对性。
六、旅游玩乐
没有互动的游玩没有意义。
旅游玩乐并不一定能扩大孩子的视野,他们心里并没有诗和远方。无论走到哪里,他们所惦记的,就是那几颗棒棒糖、一堆熟悉的玩具、一汪水、一桶沙、几件体育器材。如果家长不能引导他们把话题展开,没有旁白、讲解和教授,在哪儿玩都是一样的。
没有知识流动的感觉,对孩子毫无意义。
毫无疑问,感觉是知识的敲门砖和通道,它不但需要感且还需要知。让孩子自知、通过自己感觉后去琢磨来获得认知是非常低效的,是远远达不到正常孩子的要求的。孩子获得认知的主要途径是在感觉的同时有交流,有语言和认知的流动。通俗地说,就是不断地灌输。
认知的获得,关键是在感觉中伴随知识的流动。体育锻炼对认知的增加效果有限。一个人的能力就两个方面,一是天生的本能,二就是后天所学的技能。天生的本能学不会,后天的技能不学不会!不会说话、不能社交、注意力不集中、好多,这些行为问题通过感觉统合解决不了。
感统训练就是体育活动,感统是伪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