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流行越不靠谱
儿童行为问题,自闭、语迟、多动、抑郁,是当今世界的一堆难题,只要“沾”上了,结局都不乐观。究其原因,一是不明白产生的根源,更主要的是干预的方法都不靠谱。
为什么说是干预方法有问题?孩子的行为问题,就是各种能力的滞后,而能力滞后是可以填补的。类似聋哑、盲人特教,都是在不问原因的情况下实现了孩子的正常,而具有行为问题的孩子呢?如果几无正常的,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干预的方法都无效或弱效,且越是流行的偏差就越大。因为它们是干预的主流,所占的比重大。
一、医疗
这是最坑人的,几乎所有孩子都未避过。问题是在医院确诊的,那理所当然就是病了,那在医院医治就是理所当然的了。打针、吃药、磁光电疗、按摩,这些手段都尝试过,但没有一个好了的,为什么?
医疗的前提是身体有病,有病灶,基因、细胞、组织、器官总有一个是异常的,要通过医疗手段才能予以修复,使人体的功能恢复正常,但医疗的前提是:必须找到病因,没有病因治什么?那治好了又如何测定呢?
因为当病治是有医保可报销的,使得引力大增。关键问题是,不花钱又如何?
二、ABA
凡是有行为问题的必须ABA,但ABA是最不适合语言和社交的。
ABA是一种结构教学法,其核心就是拆分,把一个连续的技能分开来教,最后再合成。而语言和社交是连续性要求特别强的技能,一旦拆开来就变形了。
为什么孩子会鹦鹉学舌、自言自语,都是ABA的结果。语言是要在场景下应用的,自言自语能叫语言吗?社交是要对话、一问一答的,鹦鹉学舌岂能不招人烦?
ABA是把孩子当弱智来教的,自闭和语迟的孩子是同脑瘫、唐氏等智力障碍一起上课的。弱弱的问一句?把孩子当弱智来教,能教出正常的孩子吗?为什么孩子难有主动语言?为什么孩子的语言能力会遇到三岁的天花板?ABA的功力本来如此!
三、感统
凡是孩子遇到行为问题,那一定就得上感统。那感统到底“治”的是标还是本?如果“治”的是标,那就是对自闭、语迟、多动等问题要反其道而行之。自闭的就得练社交、语迟的就得多说话、多动的就要想方设法不让孩子动。而感统做的都是体育项目,荡秋千、冲滑板、踩单车、爬龙球,这些与要“治”的行为问题都不搭界;那它“治”的应该是本啦?但医学界已经有定论,这些行为问题都没找到病因,那如何治啊?何况体育锻炼并不能治病,那不就是练了几个体育项目吗?在哪儿练不都一样?练与不练又有什么差别呢?。
4.口肌
如果孩子没有可见的问题,那说不好话可能有三方面的原因,听力不足、大脑不灵、舌齿笨拙。那为什么都要去折腾口腔呢?前二项看不见、摸不着!
其实说话不费力,不用担心口腔肌肉没劲。人生下来第一声啼哭、老人离世前的最后遗言,都是在人生最衰弱的时候发出的声音。孩子口腔真的无力吗?哪个咬人不疼?
随着孩子的发育,舌头逐渐灵活是一个过程。孩子要把所有的拼音都发齐、发清了,就要等到吃鱼吐刺以后,也就是舌神经足够灵敏了。如果不能提前解决吃鱼吐刺问题,牙签、压舌板等舔舔压压都只是挠挠痒、消磨时间而已。
五、集体课
集体课是机构和家长的至爱。对于机构而言,它是最能赚钱的,它比“一对一”能多收好几倍的钱;家长为什么喜欢,他们以为集体课是练社交的最好方式,然并卵。
有个孩子上课时藏了一个录音笔,家长投诉,说自己的孩子有四分之三的时间没人理他。对方申辩,上的一对四,有四分之一的时间照顾你们孩子就很不错了,老师除了给每个孩子轮流一对一还得维护课堂纪律。那直接给孩子报“一对一”不香吗?有些机构一上午的集体课就是五千多,家长真的是有钱,孩子也耽误得起时间!都是一群说不好话且有社交障碍的孩子,谁也不理谁!
六、游戏纯玩
游戏纯玩就是干预中以大型游戏为主,主要的有PCI和RDI,就是几个孩子一起玩游戏,分别扮演其中的一个角色。
孩子的语言、社交不就是孩子在一起玩会的吗?是的。但正常孩子之间是有大量的信息交流和知识流动的,是能够相互学习的,但PCI和RDI中的游戏玩乐是事先排练好的,中间的对话都是提前教的,是没有信息和知识流动的,孩子们能学到的也是非常有限的,因为要几天才能学会一个游戏几句话,常年累月就那几个游戏了,学不了什么。
七、融合
融合是干预中的最后一步,当孩子很接近正常了,就需要老师带着练一下,适应一下,这相当于跳伞中最后一个步骤,教练带着学员一起跳。
孩子的社交,也是干预的最后一步,选择性回应消除了,语言也学的差不多了,基本上与同龄孩子接近了,这个时候老师带着他们与正常孩子互动一下,让特殊孩子熟悉一下社交的模式,提高一下自信心。而在之前,孩子要首先要能与老师对话、再与家长对话,最后才是同龄的朋友,这就像跳伞一样,之前有一堆的训练和准备工作,连话都说不好如何融合。融合课其实与集体课也差不多,市场经济,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也不足为怪!
要把孩子干预好,选择科学的方法很重要。用那一大堆不靠谱的方法来干预,无异于瞎子点灯白费蜡,既浪费了钱财,又把孩子给耽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