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武汉星晴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全国咨询热线

13387661060

自闭症康复_自闭症康复机构_武汉星晴语言发育迟缓/自闭症训练康复中心111
您的位置:主页 > 技术创新 > 技术文章 >

联系我们

咨询热线:

13387661060

地址:湖北武汉洪山区卓刀泉路238号雄楚天地1栋12层10号

怎样才能把孩子干预到正常?

发布时间:2024-01-07 17:31人气:
怎样才能把孩子干预到正常?

  怎样才能把一个自闭症或语迟的孩子干预到正常?四个要点:是否能正常?什么是正常?路径,执行力。
·                         一、是否能正常?
  现在都把自闭症称为谱系,只要孩子有那几个行为特征:社交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行为,都称为自闭症。这种定义很笼统,因为相同的行为特征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基因、大脑智力障碍、神经发育迟缓都能引起自闭症现象,但不同的原因解决的方案是不一样的。基因突变如唐氏等就无法干预,大脑疾患如脑瘫等要待智力障碍消除后方能见到较好的效果,神经发育迟缓,要渡过发育迟缓期后才能干预正常。
  谱系里有经典型自闭症和非经典型之分。非经典自闭症是基因突变或大脑疾患引起的,这是行为受制的根源,不消除这些疾患,孩子的能力就不能发育到位,那怎么干预也有缺憾;经典自闭症在医学上查不出任何缘由,包括心、脑、血、口腔等器官都查不出任何毛病。现代医学推测,它就是神经发育迟缓引起,孩子的多项功能受制或发育慢了一拍。为什么说是推测呢?就是根据孩子的行为推断出来的原因,但各项生理指标暂时都检查不出问题。既然是推测出来的问题,那也就无法下结论就不能正常,既然是来无影,那一定是去无踪。如果孩子不能正常,那劳民伤财去干预有何用?自闭症的最终后果就是智商低下,干预不彻底与彻底不干预没有本质的差别。而现实中确有不少孩子是干预正常了。
  既然经典自闭症是神经发育迟缓,那确实是“无药可医”,因为没有任何医疗手段能促进孩子神经的发育,发育本身就是一个天然的生长过程,外力无法干预。但说它是“不死的癌症”就有点过了,发育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所谓迟缓,就是发育的过程稍微长一些,就像走和跳,到五岁六岁还不会的罕见。实际上孩子的发育都不是一般齐,自闭症和语迟就是滞后的多一些。
·                         二、什么是正常?
  正常是一个相对概念,就是与同龄孩子的能力相当。比如运动,普遍的时间节点就是三翻、六坐、九爬、十二走,晚太多了就称为滞后。再比如语言,每个年龄段都有一个基本的特征:一岁就得会喊人,叫出长期陪伴自己的亲人的称呼。一岁半就得说出十五个单词,如果孩子到了一岁还不会喊人,那就落后半年以上,这就是语言迟缓。如果运动和语言都落后了,那就是自闭症,轻重不同而已。语言和运动是孩子具有代表性的功能,都是对外的反应。这两项都滞后,就会衍生出一系列的问题,唤名不应、眼睛不对视、情感淡薄、社交障碍、情绪暴躁、好动、缺乏规则意识、运动不协调、手部动作不精细等等。
  在医院里,自闭症是用量表测出的,就是拿一个行为标准,相当于温度计,其中包括语言、认知、运动、模仿、社交、情感等因素,如果总体偏差过大,就诊断为自闭症。因为没有常规的生理指标作依据,都是医生根据孩子的即时表现做出的主观判断或家长对孩子过往行为的描述,所以自闭症的诊断都存有较大的误差。但一般来说,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问题去求医,十有八、九是比较严重的了,轻判的概率要大于重判的,90%以上的语言迟缓都是自闭症。
  正常的标准是什么?就是孩子的言行与同龄的平均值相差不大。
      1.放在孩子堆里看不出异常。这是一个民间的标准,也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标准,每个人的角度不一样,特别是自己的孩子,很难客观。焦虑的家长,总觉到哪里都有一点不对劲;心大的家长,就会视而不见,好像哪里都没差多少。客观地说,这个标准也不是标准,因为它没有可比较的量化指标,没法说清楚。
  2.上学。孩子能上幼儿园或者小学了,那就正常了。如今上幼儿园或普校实际也是没标准,幼儿园就是一个托管,保证安全就行了,孩子的语言和认知是否能跟上,老师并不十分上心;而上小学也一样,老师关心的是课堂纪律,特殊孩子能学到什么,并不在考虑范围,特别是“随班就读”或有人陪同的孩子。因为不考核,老师是不会去关心他们的学习的,老师的重点是他们的纪律性,是否影响到其他同学。许多特殊孩子小学没毕业就被家长带回家、放弃了,因为上课根本就听不懂,陪读了三年五载,学了一个寂寞。
  3.量表。既然问题是量表查出来的,那么经过量表测量后分数降下来不就行了吗?关键是量表本身也不准,拿三岁时用的量表去测量六岁的能力,早已境过时迁了。孩子的能力是自然增长了,此时的要求也不同了,有的测出来是摘帽了,但孩子还是异常。
  在特殊孩子的发展过程中,有三个能力节点:摘帽、正常和平齐。
  孩子的能力受到抑制、落后于他人,首先是生理上的原因,这就是发育滞后,就是有些本能没有按时发育出来,从而其后的技能就无法获取。如果运动本能滞后了,动作就会不灵活、不协调、平衡感不好等等,这个很容易看出来,其实每个孩子都如此,都有一个从“不”到“好”的过程,所谓滞后就是比别人要晚一些。如果是感觉功能滞后了,其表现就要隐蔽一些,因为感觉主要是一个自我的个人感受,别的人不容易察觉。比如孩子的触觉不好,那么疼痛感就差一些,摔一跤不一定马上就会哭出来;孩子的视力差那么一点点,特别是辨色力,不到医院很难查出来;特别是听觉,一点点的差异就会严重影响语言认知能力,问题在“耳朵”上,但却表现在“口”或行动中,许多家长就去追究孩子口腔的毛病,每天都要在孩子的嘴巴里捣鼓半天。如果孩子的运动、感觉本能不能发育正常,那怎么干预,其能力都不能到达正常。
  什么叫摘帽?就是孩子的所有本能都发育出来了,神经的发育都不滞后了,别的孩子有的本能他都有了,生理上与别的孩子没有区别了,这就为孩子的正常提供了基本的保障,因为孩子后天所学的各种能力都是奠基在本能之上。不会起跳就学不会跳绳;听力不敏感,在同一语言环境下听进去的话音总量就少,语言认知水平就差。这一点特别明显,不同性别的婴幼儿,即使是同卵双胞胎,男孩说话总是要差一些,这主要是男孩的感觉要迟钝一些,在完全相同的语言环境中,其通过听觉传输给大脑的语音要少一些。即使一个孩子所听只差千分之五,日积月累下来,在学龄前所学到的知识就要少1/4。而自闭的孩子都有比较明显的选择性回应,熟人的话能听见,生人的就不一定;熟人的话大都能听见,音调一变化就不反应。选择性回应,就是听觉不灵造成的,孩子听见了才能回应,听不见一定不会反应。孩子要摘帽,生理上就得与正常孩子一致,就是选择性回应消除了,听觉上不差了。因为听觉是孩子最后发育完善的一项本能,当听觉上来以后,所有的运动和感觉的本能就都发育出来了。而如果选择性回应不解决,孩子的语言认知和多项能力都会滞后。听觉不灵,就会缺乏自动学习能力。许多孩子为什么终身都要干预,因为尚未摘帽,终身干预又有何用?那是不是听觉就不能自动发育到位呢?不是的,它需要大量语音的刺激,这是听觉的一项特性,成人孩子都如此:越是熟悉的声音越顺耳,能理解的语言更容易接受。程度轻的自闭症为什么能自愈​?语音冲击的量够了​!
  平齐就是孩子的能力与同龄孩子等同了,它是一个相对要求,每个年龄段不一样。如果干预及时,孩子很快就能平齐了。干预越早差距也就越小,就越容易平齐,平齐之后不但在生理上没有什么不同,在能力上也就没有任何差异。由于平齐是在摘帽之后,孩子的自动学习能力也提升上来了,特殊孩子就不再有特殊的地方了,放在孩子堆里也不会感觉到异样了,上幼儿园或者普校也能跟上学习的步调了。如果一个孩子在普校的学习成绩不在平均以下,那肯定是平齐、正常了。
  正常是针对大龄孩子而言的。因为他们的语言认知和各项能力滞后太多,摘帽之后就不容易平齐。一个十岁的孩子,摘帽以后可能只有四岁的语言认知能力,要平齐差六年,那文化上的填平补齐就要数年,暂时就平齐不了。而正常就是他的语言认知到达了日常生活所需,也就是六、七岁的水平,可以应付日常的生活和简单交流。
  低龄孩子因为语言认知的差距小,经过有效的干预很快就赶上同龄孩子了,平齐就是正常了。但对于大龄孩子,因为差距太大,普校跟不上,只能窝在家里,生活不能自理、没有社会功能。那么在摘帽的基础上,把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追赶到学龄前水平上来就是正常了,也就是达到学龄前的语言认知能力,能打理自己的吃、喝、拉、撒、睡,能与人就自己的生活问题进行沟通。至于说与他人在知识上面的差距,那就需要另外花时间了。
  三、正常的路径
  有了正常的概念,那就需要一个明晰的路径,因为干预是一个过程,是一步一步实现摘帽、正常的,是有一个明晰的路径的,业界称为里程碑。自闭症,主要是语言、社交的缺憾,在语言、社交到达同龄孩子的标准之后,其它能力就很容易赶上。
  传统的自闭症康复理论认为,自闭症是“无药可医”、“伴随终身”的,主要是没有找到致病的原因,那就无法消除病患,这种说法在逻辑上是不能自洽的。聋哑、盲人特教,既然残疾已成为事实,那就实行功能代偿,把缺憾的功能用别的功能进行替代:用手语替代声音、用手的触觉替代视觉阅读。而自闭症,几乎所有孩子都是有部分语言和社交能力的,只是不足而已,是量的问题而不是质的问题,按道理它比零功能要好处理,扩大、延伸功能即可,这可通过提高教学效率、延长学习时间来解决,通过不断的学习,能讲好话、会社交即可。
  孩子从出生后的发音到具备简单的社交能力要经历八个阶段:“发音”、“仿说吐字”、“主动语言”、“主动仿说”、“一问一答”、“主动提问”、“领悟对话”、“接话插话”。在环境的熏陶下,在家人的陪伴互动中,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就习得了语言,掌握了相应的知识、获得了社交能力、各项能力都得到拓展。由于感觉迟钝,自闭的孩子自动学习能力要差一些,就会出现语言滞后和社交障碍,其本质就是滞后,如果要干预正常,其必须沿着这八个阶段一步一步地向前,既没有“歪门邪道”,更不可能“弯道超车”,如果干预的方向和方法有偏差,只可能被甩的更远,绝大部分孩子都是如此。在实际的干预中,几乎所有的孩子都采用DTT回合式教学法,他们的语言社交能力无一例外的都不能发展出来,都卡在了“主动语言”的关卡之前。大、小机构、国内国外都在日复一日地重复昨日的故事。而如果突破不了“主动语言”,到达之后的“一问一答”、“主动提问”、“领悟对话”和“接话插话”阶段,孩子的语言、认知、社交能力就不可能超越三岁。而即使方向正确,有效的学习时间也是关键,孩子的能力每滞后一天就至少需要一个小时专门的“一对一”来弥补。由于自闭症和语言康复还没有通用可行的干预方法,家长就特别惧怕错过了任何一个可能的方法,哪种课程都要试一下,干预的时间就特别分散,各种课程加起来超过三十多种,比小学和中学的总和都要多。本来就是学习能力不高,还要完成如此多的课业,什么都学了一点,什么都没学好,什么问题都不解决。对于孩子来说,最关键的就是语言,简单的说,就是学会说话,能听懂话了,认知也就有了,社交也就顺利了。当干预的方向找准了,教学的方法对了,学习效率提高了,时间有所保障了,那孩子就可依着八个阶段进步,到了“接话插话”阶段,社交就自然而然地练成了。
·                         四、执行能力
  当有了目标和明晰的路径以后,靠的就是执行能力了。孩子要获得相应的能力,就是“每天进步一点点”。孩子的滞后,也是一点点地拉开的,都是累积的结果。如果每天能严格地按照计划去做,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把基础打牢靠了,那逐步逐级地达到第八个阶段就是理所当然的事。
​  孩子的大脑容量小,既没有自动学习能力,也没有主动学习的愿望,要让他们有计划地学习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高中以前的所有课程有二、三年足够,而他们就得学习十多年。特别是年龄越小就越难教,学习效率非常低下,学龄前的普通孩子在自然环境下一天能掌握一个知识点、一个单词就是正常速度。
  一般来说,只要孩子渡过了发育迟缓期,症状不是特别严重,平均每个阶段也就需要一、二百小时,绝大部分孩子都能在两千小时内实现摘帽、正常和平齐。有没有省时省力的办法?自闭和语迟是一种技能的落后,就得通过学习和积累,它不是医学上的病症,不能通过医疗的方法予以解决。它远比成人学习一门专业还要费时费力。实现了八个阶段的跨越,孩子就能早日融入到社会集体生活中,成为一名正常人了。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