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欺欺人的“融合教育”
孩子的融合,就是行为上能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应,心理上能与他人相匹配,它有二种形式:
1.形体上的融合。在集体中,动静能跟随群体的步调。
2.心理上的融合。相互之间能“交谈甚欢”。
融合教育,就是让生理上有缺陷、心理上有落差的学生享受同等形式的教育,以期相互影响,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生理上有缺陷的孩子,比如肢体伤残、听觉和视觉达不到正常要求的,是可以实现融合的,只是在体育课上有所差异。但对于自闭症孩子,由于语言、认知和心智上的落差都太大,是无法实现心理融合的。即使有陪读,上学只是解决了“上”、根本就无法解决“学”的问题,全世界都没有成功的先例。
目前流行的干预方法,只能将孩子的语言、认知和心智干预到三、四岁之间的水平:难有主动语言,不带时间概念,“你”、“我”还不能实现完全的转换。无论国内国外、干预年限多长,都会遇到这个天花板。
学龄前的语言要求是能用句群也就是最少两个句子把一个简单的事情表述清楚,人物、时间、地点、过程、结果、为什么都要有所交代。而只有在这个语言水平的基础上,认知和心智才能达到六岁以上。
语言相隔三年,那上课就犹于听天书,即使混到小学或初中毕业,其综合能力也就勉强摸到四、五岁,而这也不一定都能归功于“融合教育”,经过自然环境的熏陶也能如此。
人与人之间的融合,关键是文化和心智,生理上的距离并非关键。网络上聊的热火朝天的,并不知晓屏幕后面的男女老少,胖少美丑,文化、心智相近,那就能谈天说地,反过来则不成立。
每到普校入学前夕,都有大量的“幼小衔接班”通过视觉效果来训练孩子进行形体跟随,帮助孩子顺利入学,让一些家长欣喜和安慰。而用不了多久家长就会“累死”在家庭作业上,孩子上课根本就听不懂。
自闭症的融合教育,就是自欺欺人,没有留级制度,只是把七岁前的问题推到了十六岁。
“融合教育”之所以在全世界大行其道,那是一个“人权”的概念,其初衷就是为了给所有的孩子一个受教育的平等机会。但由于在语言、认知和智商上的差异,自闭症并不能享受到实质性的教育,能有所改进和提高。课上如此、课间也如此,同学之间的影响更是微乎其微。如果普校的“融合教育”能解决自闭症问题,那自闭症就不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了,之前的干预也就没有必要了,直接等到普校去“融合教育”就行了。
解决自闭症的出路就是干预到正常,让孩子实现真正的融合。幸运的是,经典自闭症也就是查不出任何生理问题的自闭症,现在是可以摘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