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瑞回家了
瑞瑞回家了,有点可惜,五岁半的孩子,应该干预到“接话插话”也就是能与人聊天的水平,就差那么一点点。妈妈说陪着孩子在武汉呆了一年多,实在是觉得无聊至极,有点熬不住,想回家缓一下,如果不行,说再回来。
与其他孩子相比,瑞瑞以前没有干预过,一张白纸,没有什么顽固的陋习,无需纠偏,老师按部就班地教就行了,难度并不太大。
瑞瑞生于2017年4月,来时是2021年7月,四岁多。经过简短的测评,他也是典型的“选择性回应”:对外界不熟悉的声音基本无回应;语言认知基本处在零基础,偶有发音,都是自言自语,说了一大堆,都是 “火星语”,别人不懂,自己也不知所云。
第一周试课时的测评:
语言:有发音,无仿说,主动语言都是自言自语,语言长度2-4个音节。
认知:认识一些形状、颜色和动物,能自己挑选卡片读出声,但对老师拿取卡片没什么反应,视觉、听觉都不在状态。
社交:唤名无回应,无对视,不回应日常指令,声音不熟悉、没有听懂都有可能,在动作提示下会执行2-3种简单的指令。
行为习惯与规则:因无法听懂老师指令,不满意时会一直哭或撞人,赖在地上,几无规则感,对人没有情感依赖。
经过十四个月共950个小时的干预,瑞瑞的社交语言从“发音”到“主动提问”共跨越6个阶段,偶尔可以“领悟对话”了,离 “接话插话”也就是聊天只有一步之遥了。
语言:自身的需求能主动提问,且句式较宽泛。如:我能吃/玩吗?杯子去哪了?还有鱼呢?等。因果关系掌握的较好,肯定与否定句式切换自如、对熟知的事物有较高的积极性且回答也非常流畅,“你、我、他”的转换基本正常。仿说能到达14字,语言的控制能力非常强。
认知:对于情境中的“数量、人物,做什么”能准确回答,其他部分需老师引导,时间还把握不太准确,能分清方位和常见的场所和物品。
社交:唤名时能及时回应了,有眼神注视,游戏互动时的回应100%。无论距离远近,都可准确执行指令,听觉大有改善,远没有刚来时那么沉迷了!
行为规则:基本上不故意撞人了,心理承受能力增强许多,被拒绝时也能欣然接受,遇事不满意时也不怎么哭闹了。
瑞瑞妈妈也时常与老师们分享孩子的进步和自己的喜悦:
一次是在路上,瑞瑞看到一个叔叔拿着球,他十分期待地跑过去:“叔叔,这个球可以给我玩吗?”那个叔叔被这个突如其来的小朋友问愣了,瑞瑞又重复了一遍并用手去拿,在惊喜中回过神来的妈妈赶紧制止了瑞瑞并引导孩子要征得对方的同意。
另一次是在沙池中看见小朋友不小心弄掉了一只鞋,瑞瑞赶紧捡起鞋子跑去还给他,那孩子妈妈见此便教小朋友说“快谢谢哥哥”,瑞瑞及时回应了一句“不用谢”。
这两次简单的社交事件,相比刚来时极端沉迷且只有“火星语”的瑞瑞的确不容易,“主动提问”是没有问题了,“接话插话”也有点雏形了。他对外界的声音能听懂和反应了,基本上是摘帽了。只不过,与五岁半的同龄孩子相比,他的语言和认知还有一些差距,要达到比较宽泛的“接话插话”才能与同龄孩子平齐。
有了这两次,家长们都觉得瑞瑞“可以了”,“不错了”,可以在社会上“混”了。从专业的角度来说,这个语言能力在幼儿园大班是能融入进去的。但特教比普教还是要有优势,进步会快的多。
临别时,瑞瑞妈妈留下了一些难忘的话语:想想刚来的时候不会吃饭、不会上厕所、说的都是火星语,满心都是埋怨和焦虑。在老师的教育下,从“发音”开始、跟随“仿说”、“一问一答”、到孩子能“主动提问”,去跟陌生人“对话”,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是的,瑞瑞进步的点点滴滴都刻在我们心里,就差那么一点点,稍微再用点时间巩固一下会更完美。但长年累月、背井离乡陪着孩子在外干预的确也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各种的心酸不是每个人都能体会的。但相比孩子的前程来讲,稍稍坚持那么一下困难就过去了,后面就不用再担心什么了。
其实,只要是坚持,每个自闭的孩子都能干预出来。如果不干预出来,生活不能自理,这一辈子花的钱就得好几百万,而在当前,花十来万就能把问题化解,那还是很经济的,这还不说舒缓了家长的心理压力。
瑞瑞回家了,离他上学还有一年,愿在家长的陪伴和幼儿园的教育下,他能顺利地跨过“领悟对话”、扎扎实实地进入“接话插话”阶段,这样就能在顺利进入普校的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