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视是如何产生的?
孩子不对视,被认为是自闭症的一大特征,家长也很捉鸡。按老师的教法,家长就生搬硬套地让孩子一遍一遍地:“望着我的眼睛!”
确实,对视产生的条件就得“望着我的眼睛!”但你若要是有事没事都望着别人的眼睛,就不怕生出一点爱恨情仇出来?
讲二个小故事。
年幼的时候随父母下放农村,山坡有一片桃园,每到果子成熟的季节,
我们就在旁边看大人摘桃子。
看哪里?看桃子吗?
看摘桃子的人的眼睛。当他们回眸一望的时候,就对视上了,后面将会发生什么?你懂的。随后我们就兴高采烈地啃去了。
为什么要望着别人的眼睛?期望!
研究生上大课,一百五六十号人。讲“运筹学”的那老师总是把期待的目光落在我脸上,我要是不眨巴眨巴眼或点点头,他好像就不能继续了。那门课绝对的枯燥,我几乎就没听懂过。但我还不能缺课,还得扮演一个接受能力特别强的好学生,每节课都如此。最后考试也就得七十多分,估计是事先让他知道了我的名字,要不然铁定就是不及格,四十多节课就白白地摇头晃脑了。他老望着我干什么,还是期待,期待回应。
当人们相互对话的时候,对视就是继续的前提。对视是什么?“接着讲,我有兴趣,听着呢”。如果没有对视会怎么样?“我不想听了,烦着呢!”这里的对视就是期望和情绪的表达。
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他的目光首先投向哪里?亲人的眼睛上,期待!你要是不能帮他,他望你干什么!
当旁边发生了一件令人不解的事的时候,你会望一眼当事人的眼睛:“你想干什么?”还是期待,下一步会怎么样?
当你对一个人不满意的时候,你会狠狠对瞪他一眼。瞪哪里?脚丫子吗?当然是眼睛。不满情绪的表达。
为什么会发生对视?期待和情感的表达!
如果没有期待和情感的表达,对视的意义在哪里?
有一个词叫“含情脉脉”;
有一首歌唱的是:我抬头悄悄望着她,就像欣赏一幅画…。
这都是对视的前提和启动!
孩子不对视,那是对人还没有产生情感和依赖,感情不浓烈,还没学会用眼神来表示需求、用眼神来会意。所以对视的训练,不是大眼瞪小眼,而是培养相互间的情感,培养对亲人的依赖心,培养对人的兴趣。对人有兴趣了、有正负两方面的情感了,对亲人有依赖了,对视就自然出来了!
对视不是练出来的,它是培养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