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无需培训
一、社交是什么?
社交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就是社会交往、社会活动,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交流:不交流或交流频率过低,就会认为是社交障碍。
社交有两种形式:肢体互动和语言沟通。
肢体互动:通过形体动作或身体的触碰表达自己的需求及回应。
语言沟通:通过语言进行信息交换,聊天、沟通、协商、吵架以及书信往来等来表达自己的诉求或予以回应都是语言沟通,也可称为语言社交。
不管是哪种方式,社交都是回合式的,一方发出信息,另一方要有回应,一来一回,有问有答,形成一个闭环。如果一方滔滔不绝,另一方没有任何形式上的回应,那只能叫做“演讲”,不形成社交。比如听收音机、看电视,都不能叫社交,因为信息的流动是单向的。
通常所说的社交,都是指语言沟通,因为肢体互动具有太多的局限性:一是形体能表达的意思太有限,如果不经过训练或事先的约定,能让人明白的形体姿势也就十几种意思;二是对距离有要求,不能太远,只能是视线能达到的范围。光线好的时候能看清的就几百米,黑暗的地方就得贴身。而语言沟通可表达的意思在几万种以上,有多少个词汇的组合,就有多少种含义,它也不怕拐弯抹角,声音能达到的地方均可。如果是用文字表达,那就可以突破时空的界限。
二、社交是人类的本能
所谓本能就是天生的能力,也包括一看就懂、一听就会的能力。所有的动物都具有社交属性,人是群居动物,社交更是天生的本领。从婴幼儿出生后通过哭、闹来表达自己的饥饿、不合适,透过微笑来表示自己的满意和舒适;稍大一点通过手势等肢体语言来寻得亲人的帮助,一岁多学着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成人后的家庭生活、工作等都是在社交中进行。只要是有点智力,没有一个人不会社交:在社交中生活,在生活中社交,社交与生活密不可分。如果没有社交,一个人就很难生存,更别说生活自理、成家立业。如果大家都不会社交,既不能活命、也不能繁衍后代,人类很快就绝了。所以社交是人类的天赋,是人类这个物种的基本要求。随着人的成长,社交的属性就在自然中发展起来,无需刻意地去学习或接受培训。我相信在看这篇文章的人,没有一位是经过学习和培训才会社交的!如果要抠字眼,社交还真的没有什么可要学的,因为它是人类的天赋、本能。孩子不会社交,孩子不会用语言去社交,这是两个根本不同的问题,就像孩子不会写字与孩子不会用毛笔写字是两个根本不同的问题,解决的着重点天地之差别!所以解决孩子的社交问题,不能只看到问题的表面,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解决了语言滞后就解决了孩子不会语言社交。
三、社交的基本要素
两个人之间,只要想共同解决某种问题,有着共同的语言,社交就会发起并持续,这是社交的基本要素。而孩子之间,他们只要想玩,几秒钟就能混在一起;社交的发起和达成是十分容易的事。而成人间的社交,往往还有几分羞怯,要思前想后找出点由头铺垫一下。
社交有四大要素:社交意愿、社交语言、社交规则、社交技巧。最重要的是前二条,社交意愿和社交语言。有了这两条,社交就是天经地义的事。
社交意愿:两个人之间有着共同的事项需要合作,就会产生社交意愿。比如孩子饿了向家长索要吃喝,你是他的父母,总不能把他饿着吧。他一有表示,你自然地就会满足他的要求。让他活着并健康地成长,这就是你们共同的愿望。
婴幼儿除了吃、喝、拉、撒、睡以外就需要玩,所以素不相识的孩子只要走到一起,游戏就开始了。
成人之间往往会觉得生活不够刺激、单调无聊,各种聊天软件就来了,远的近的,都可通过手机聊得热火朝天。
凡是生活中单靠一个人不能完成的事情都会产生社交意愿,解决问题的意愿越强烈,社交就越容易发起。老师经常提醒家长不要主动把孩子的要求都给被动地满足了,就是要激发它们的社交意愿,从而发起社交。
社交语言:社交要持续、要把事情解决的更完善一些,就要有一定基础的语言。由于形体动作局限性太大了,社交是不能持续的,也是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所以95%以上的社交都是通过语言完成的,而我们常说的社交,基本都是指的语言沟通,虽说群体的体育运动也是社交,那就是玩玩而已,只是生活中的极小部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有可无。
为什么自闭症的孩子与正常孩子玩不起来,就因为语言的差异性,两者的能力不在一个层面上,沟通起来太费劲,一旦能有别的选择,它就进行不下去了。自闭的孩子,语言落后二、三年是常态,五、六岁的孩子也就是二、三岁的水平,一句话说不到三、五个字,在玩耍中就会遭到正常孩子的嫌弃,一个回合不对劲扭头就走了!
其实对于成人也一样,你要是外语不超过人家幼儿园的水平,碰到个老外也没什么话说,没有共同的语言基础如何交流?
社交规则:就是在社交中要遵守的基本程序,这是非常简单的事,也就两点:有问有答、轮流说话,没有什么神秘的。一方问话另一方要有回应,等一方把话说完另一方再说话,一般人都能照此执行。学说话本来也是这么一个过程,从小在家、学校里都是如此,养成了习惯还需学吗?
社交技巧:就是说话要照顾到听者的感受,使人听着舒服、容易理解和接受,不要刺激对方,以免引起不良的后果。这个就有赖于各人的文化、修养和工作性质。从职业上来说,那是外交官、政客和高级管理者的事。一个普通孩子,在初中毕业前都谈不上什么社交技巧,想学也学不会:知识面太窄了,涵养也达不到!
四、如何解决社交障碍?
所谓社交障碍就是在人际交往中存在困难、交流不顺畅,既不能理解对方的意图,也无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愿,达不成社交的目的,其表象就是不合群。
在自闭症的康复中,人们往往根据字面的理解来解决社交障碍:既然孩子不合群,那就强行地把孩子捆绑在一起,让他们一起玩、一起生活和学习。所以在机构里,集体课、大型游戏风靡,但收效甚微,也可以说没有什么效果可言。
孩子为什么有社交障碍,这要从社交的四个要素去分析。
首先孩子是有社交意愿的,比如用肢体语言能表达自己的需求并发起社交,比如他们也愿意凑到孩子堆里。这些都是社交意愿的表示。
问题出在第二个要素上,社交语言。自闭的孩子都语言滞后,与同龄的孩子差的太远了,正常的孩子到五、六岁基本都能讲点小故事了,而自闭的孩子,好一点的也就能蹦出三、五个字一句话。当语言不在同一个层次上,社交是不能持续的。有时一个自闭的孩子会主动去碰触一个正常孩子,但当对方的话一出口,社交就结束了,因为自闭的孩子不会“一问一答”,不知道对方在说什么,连简单的问话“我们一起玩吧?”都不理解或表达不了。所以没有对应的语言,把两类孩子强行捆绑在一起根本就不会产生互动。而更可笑的是让自闭的孩子一起上集体课,如果没有老师的帮助,两个孩子一天也不会产生一个回合的对话。所谓自闭孩子间的融合,那都是身后老师的融合,所有的对话都是老师间的对话,每一句都是老师引导、翻译的。所谓孩子间的融合都是隔着老师进行的,他们只能听得到、听得懂自己老师的简单问话,对方的孩子到底是谁、在不在场其实都无关紧要!所以一对多的融合,孩子越多效率就越低。自闭孩子的特点,使得他们不能共享老师。
而一旦孩子有了正常的语言,有了社交意愿,社交都会正常的展开,无需去进行所谓融合训练。类似于成年人之间,一旦有了解决问题的共同意愿,若双方语言对等,社交就会发起、持续并达成目标。就像一个人找工作去面试,双方从未谋面,约好时间地点后相见交流,事情就有了结果,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社交过程。如果没有对等的语言,这个社交别说持续,连发起都困难。与面试官见了面,人家一旦听出你的语言表达有困难,用不了三、五分钟就把你给拒了。社交的关键就是语言,没有对等的语言就没有社交!
社交的第三个要素就是社交规则,就是有问有答、轮流说话。这个不用训练,与人交往就得这么说话,久而久之就习惯了。正常学说话就是这么一个过程,学会了说话,就学会了说话的规则,这是一套不可分割的体系。如果不按正常人的路数学说话,那自然就不明白这套规则!
机构让孩子一起上集体课、做大型游戏,美其名曰是学习社交规则,这是对社交规则的误解。家长看到孩子一起玩什么“抢凳子”、“大风吹”、“老鹰抓小鸡”等群体游戏都十分地享受,而在此情此景下中他们确实与正常孩子无异,好似他们在练习并掌握社交规则。这是什么规则,这不过是游戏规则而不是社交规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换一个陌生的游戏他们依然不理解、不配合、不模仿,每个游戏都有自己的一套规则,没有两个游戏的规则是互通的!这跟成人一样,学会了象棋就会围棋了?学会了扑克就会麻将了?游戏只是生活的一小部分,离开了那个集体,到哪里去找那么多人去跟孩子重复那些多人游戏。而游戏里面大多都是身体运动,翻来覆去听说的就那么几个字,纵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上着集体课、做着大型游戏,孩子间见了面不但不会问候,可能连看都不会看上一眼。集体课、一对多和大型游戏,纯属消耗生命!
而一句话只能说出三、五个字的孩子那谈的上什么社交规则,差的太远了。如果他们的语言水平不能达到“一问一答”和“主动提问”,那就根本就不可能有“一问一答”、“轮流说话”,达不到讲究规则的基本要求。这就像下棋,要是连“”一人一步”、“轮流落子”都不理解,还要谈什么规则吗?
社交技巧。社交技巧不是学龄前孩子的事,在此就不再赘述了。
简而言之,自闭孩子要克服社交障碍,第一是语言、第二是语言、第三还是语言!是语言的缺憾阻碍了正常的社交,没有相应的语言,就永远克服不了所谓的社交障碍!而一旦有了正常的语言,社交能力自然就提高了,无需进行什么培训!
许多孩子在机构训出来了那么一点点语言,但为什么还是没有社交呢?那是因为以DTT为基础的语言教学体系不能教出社交语言,解决不了社交障碍:
1.以强化物诱导出来的语言强调的就是严格的模仿,就是你说一句,孩子跟着学一句,就是鹦鹉学舌,很难有主动语言输出。
2.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了强化物依赖,没有强化物的诱导很难有语言输出。
3.以生活自理为目标的教学内容也就不超过五百个词汇,能说出来的句子至多就是三、五个字,认知太狭窄了,无法使孩子达到“一问一答”和“主动提问”的水平。没有“主动提问”,社交就无法发起;没有“一问一答”,那社交连一个回合都不能完成,何谈持续?
五、社交的语言要求
社交语言的发展可划分为八个阶段:发音、仿说吐字、主动语言、主动仿说、一问一答、主动提问、领悟对话、接话插话。这八个阶段的语言能力也代表着孩子的社交能力。语言就是社交,社交就是语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
1.发音:就是汉语的那23个声母、24个韵母都能发出来了。模仿发音是人的天赋,也就是天生的能力。只要是人类的声音,听多了、练习的次数够了,它一定能模仿、能发出来。比如盲人,就是听会说话的。对于自闭的孩子,不会发音的原因一是语言神经发育不到位,二是听的次数不够。二者缺一:音就发不全或发不清楚,而自闭的孩子在这两方面都存在问题。
2.仿说吐字:能跟着老师仿说了,能吐出字了。一是说明发音基本没问题了;二是能听得进老师的话语了;三是能跟着读了,有模仿能力了。进入这个阶段,说明孩子是能听进去外界的声音的,是有学习能力的,是能学会说话了。
3.主动语言:主动语言就是在不被诱惑或胁迫的情况下主动开口说话。一般是当孩子对外界的需求足够强烈时,当学到的语言能够表达自己的要求时,孩子就会出主动语言。典型的就是“要”、“拿”、“吃”、“喝”,遇到痛苦会喊“妈妈、爸爸”等。当孩子出现主动语言时,一是词汇量有一定的基础了,二是孩子已经能开始向他人求助了,有社交意愿并能启动社交了。而如果没有主动语言,就根本不可能主动启动语言社交。
4.主动仿说:就是自己能主动学着说话了。比如经常看电视广告、听相同的儿歌,听的次数多了,孩子自己就试着学会了。到这一阶段,孩子就有了自我学习的能力。而自闭的根源就是自学能力差,启动了自学能力后,孩子的语言发展就快了,因为他可以从环境中学习了。有了主动仿说以后,意味着孩子是可以从自闭中走出的。
5.一问一答:就是孩子能正确地回答老师的提问。进入这个阶段,说明孩子的语言脱离了被动模仿,不再鹦鹉学舌了,有理解能力了,能回答别人的问话了,其社交就可以被动进行了,那怕是短短的一、二个回合。
6.主动提问:就是能够主动提出问题了。一是说明孩子对外的观察能力敏锐了,视听觉范围拓宽了;二是有求知欲了。有了求知欲,学习的进度就会明显加快;三是社交意识明显增强,能用语言主动发起社交了,不懂的东西能发问了。
7.领悟对话:就是能从别人的对话中检索到自己能理解的内容了。一方面是注意力能高度集中了,二是语言认知基础已经比较宽泛了,能听清不同的人在说什么了,三是听觉范围已经很宽了,能够接受更多人的音频信号了。领悟对话说明语言水平有了质的提高,前几个阶段都是在别人刻意对着自己说才能听明白,现在是能听清别人在说什么了!这就为宽泛的社交提供了基础。
8.插话接话:就是在他人说话的过程中,对相关的话题能够切入进去了。这一方面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二是能听懂、理解别人的对话,三是能用语言应对和回应了,也就是能与别人聊天了。当能与人聊天的时候,社交障碍就消除了。其后随着知识和认知的增强,社交的话题就会更加广泛了,孩子就可以趋向正常了。
在这八个阶段中,只有进入第五个阶段“一问一答”,孩子才能被动地发起语言的社交,也就是别人问,自己答的上来,才能完成一个回合的社交;而只有进入第六个阶段“主动提问”,孩子才能主动地发起社交。
要克服社交障碍,那就得进行语言训练,用生活化的方式训练出生活化的语言,无需去进行所谓的社交训练,解决了语言就解决了社交。
社交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语言到了,渠就成了;没有水,四处开沟白费力!
如想阅读更多的技术文章,请关注公众号“武汉星晴”或上公司官网“xingqingtejiao.com”